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作为长沙市开福区最大的行政村,竹安村立足优势条件,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让党委引领、“五老”助力,利用“三红五老”模式,由“红纽带、红堡垒、红平台”将乡村振兴的各要素组织起来,成功发动了人、管好了人、服务了人,激活乡村振兴澎湃动能,让竹安村实现华丽蜕变。
“红纽带”串起人才“同心圆”
“五老”头雁来领航。通过组织部门牵线搭桥,竹安村分别与市“五老红”志愿服务总队和区“五老”助学队签署助力乡村振兴协议,以“中国好人”邓学东同志为代表的的省、市、区50余位“五老”成为竹安村乡村振兴的“急先锋”,在“五老”带动下,竹安村党员感应号召,主动参与到竹安村的公益性工作。
“五老”服务添助力。“五老”与竹安村结对后,开展党建引领“五老五送活动(送助老服务、文化服务、宣讲服务、技术服务、健康服务)”,组织起社会各界众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在助力乡村振兴协议签约仪式上,促成湖南顺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党支部向竹安村捐赠10万元,包括后续的捐赠,“五老”为竹安带来直接捐赠资金达54.8万元。通过“五老”带头带动全村党员、协调联动社会资源,竹安村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增添更大发展动力。
“五老”赋能引人才。建立开福区“五老”助力乡村振兴竹安驿站,发挥“红色纽带”作用,吸引有过上市公司高管任职经历的人回乡投资操盘,邀请湖南农大的农业专家学者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发动乡贤回乡进行投资,为竹安村引进大量市场经营、公司管理、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五老”发展了一批学校、老干支部等团体市场,省、市关工委在竹安村挂牌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湖南老干部活动中心授牌沙坪街道“湖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实践基地”,吸引90多个亲子家庭前来开展劳动实践、30余家单位前来开展老干活动。
“红堡垒”构建管理“基本盘”
组织强引领。竹安村坚持“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就覆盖到哪里”,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确定航向,进一步凝聚村党委、竹安驿站、“竹福里”平台公司、开福区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四方主体合力。在竹安村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竹安驿站、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了党支部,促进会的理事、监事、会员由“竹福里”的出资人担任,成功搭建起村党委领导下的“1+3”组织架构,村党委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对3个组织实现了“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党员强示范。结合“三长制”、“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等工作,竹安村党委组织党员学思想、重实践,锤炼出了一支霸得蛮过得硬的党员队伍。以八家冲组组长屈荆林、村环保协会会员、垃圾回收员李照文等为代表的党员先锋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在鸡鸭圈养、庭院三包、道路清扫、绿植维护、经费管理、访客咨询、环保宣传等方面主动发力,为地方治理贡献力量,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机制强保障。完善制度设计,推进村党委领办合作社入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升值集体资产,通过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对八家冲、寒婆山水库等有开发潜力的地方进行提质建设,实现村集体资产和村民资产的升值,为村集体争取利益。另一方面资产入股参与经营,村党委以资产入股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和收益分配,让合作社处在“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的状态,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坚持贯彻法治思维,用地方面,在土地需要调规时竹安村积极做好对上衔接,争取调规,严禁平台公司踩法律红线,避免后续拆违导致村党委在公司面前丧失公信力的情况发生,促进双方互信互利。
“红平台”打造项目“集成板”
搭好平台。竹安村党委在区“五老”助学队的助力下,号召乡贤回乡,搭建平台公司“竹福里”,并以该平台公司统筹村内所有民宿、研学(素质教育基地)、休闲农庄、康养等项目。由平台公司对项目运营进行总的建设和包装,再和市场专业运营餐饮、民宿的公司进行合作,共同运营推广。
建优组织。为充分发挥乡贤的聪明才智和雄厚资源优势,今年11月,长沙市开福区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得以成立,促进会牵头人和会员大多是竹安村乡贤,其中“竹福里”投资人作为理事成员参与其中,以推动竹安村及开福区其他地区乡村经济发展。
精准规划。“竹福里”平台公司围绕寒婆山水库这一片核心区域,规划打造集研学、民宿、亲子乐园、餐饮、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园区。整个项目共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研学教育、商务宴席接待、商业销售等6大功能板块,每个板块都与党建元素深度融合。在竹安村党委的领导、平台公司的直接推进下,各个项目进展迅速,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作用日益显现。
经过工作不断推进,目前竹安村朝着远景目标不断靠近。诗意田园的“驿站”加快建设。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2公里村级主干道“白改黑”,近40公里村级主干道硬化,2条村级主干道绿化,1个绿化广场建设,打造了包含50余亩连片花卉的村域美化示范点,建成了80余户精美庭院,成功创建了市级绿色村庄。绿意盎然、秩序井然、生活欣然的竹安不仅让本地村民幸福感满满,也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回乡居住。心灵栖息的“驿站”更有载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以寒婆山水库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区让生活更闲适;“书香竹安”务实推进,“乡”遇书香读经典氛围慢慢有了基础,“养身”又“养心”,是很多村民健康生活的真实写照。乡愁安放的“驿站”渐成现实。全村47家企业有序发展,近千名村民在村内企业就业,大部分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四万元,群众的腰包更鼓了、幸福的成色更足了。好人聚集的“驿站”美名远扬。以“中国好人”邓学东为代表的“五老”群体弘扬了磅礴正气,全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愈发明显,新乡贤成为助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