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自“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推出后,衡阳市注重吃透上级精神,大胆开展实践探索,连续实施19年,始终坚持“三个对接”的社会责任目标,坚持“一元四维”的学员培养目标,坚持“终身发展”的学员成长目标,为农村培养和输送农民大学生1.26万名,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永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不断壮大。
严把标准精心“选”
挖掘乡村人才“好苗”
精准定位农民大学生的培育对象和来源是构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严格资格审查。按照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调查摸底推荐,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审核确认报名的方式,严把关、细审核,确保把有能力、有追求、有责任并且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市场前瞻性的农民挑选出来。拓宽招收范围。鼓励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退转军人、普通党员等报读,不再局限于基层干部,力争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则培”。做好统筹规划。合理统筹分配年度农民大学生招生名额,重点招收未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村“两委”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同时,对近十年来无人参加学习的空白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提出硬性要求。
严以施教悉心“育”
打造人才培养“摇篮”
“选”是前提,“育”是关键。为了全面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市委组织部、市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形成“三化”教学新模式。课程内容系统化。创设“通识素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三模块组合课程体系,根据培养人群的不同,精准施教。如村干部培养,统一开设农村党建实务、农村应用文写作等通识课程以及村干部工作方法与艺术等专业技术课程,针对种养殖大户,就以农业实用技术、现代农产品营销等职业技能课程为主。教学方式多样化。立足本地“三农”实际,积极推行“面授课+实践课+自主学习+专家网上指导+一帮一(或一帮多)创业”多种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开设“田间课堂”,有效解决了农民大学生的工学矛盾,使农民大学生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师资团队多元化。从高校、农口系统延聘了一批优秀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建立高校理论专家、农业技术专家、乡土实践能手资源库。同时,配备专职副院长和农民大学生专干,建立助学服务团队,负责农民大学生培养教学和管理工作。
严宽相济用心“管”
构建优质人才“雁阵”
积极推行农民大学生制度化管理,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严格实行农民大学生“一人一档”管理制度,将学员的学习表现、工作表现等情况记入个人档案,实现对每一名学员学习工作实时跟踪。坚持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坚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制定出台《加强农民大学生教学管理的十条规定》,探索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学习积分由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实践课程、考试成绩四个方面转化而来,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强化表彰激励,在考核结果出来后,对考核优秀的农民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金奖励,有力激发了学员“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情。
严密组织放心“用”
释放乡村振兴“动能”
坚持培养是基础,使用是根本的总思路,加大对“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员的培养使用力度,持续做好对他们的后期跟踪服务,增强了农民大学生参学积极性,改善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2020年村“两委”换届中,全市834名农民大学生被选为村党组织书记主任,有1443人被选为村“两委”成员,有820人被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同时积极号召学员自主创新创业,参与“双创”活动,引导他们参与村级各项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切实让农民大学生发挥特长、才尽其用。近两年教育部“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生优秀创新创业案例大赛中,刘准、阳山奇获得二等奖,旷树红获得优胜奖。全市农民大学生建立规模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等经济组织达1568个,有2186人成为当地农村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兴旺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