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2023年12月26日,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院落食堂,老人们围坐一桌用餐。图/陈芷琦
在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居民点,一棵有五六人合抱粗的古黄葛树矗立在村口,绿荫丛中偶尔露出淡雅诗意的古朴民居、木桥流水、庭院花香、休闲亭台。
青山绿水、竹林花海、特色民宿、游人欢笑……寒冬时节,笔者走入这个深山中的美丽乡村,迎面飘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
爱心食堂
“开饭了,开饭了,大家快来吃饭!”2023年12月25日,此时已是晌午,绿春坝村院落食堂的工作人员在食堂门口招呼着老人们前来用餐。
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清甜可口的蔬菜汤、营养丰富的“蚂蚁上树”等菜品色香味俱全,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家聊着家常,吃着可口的饭菜,院落里一片热闹、欢乐的氛围。
廖代昌和老伴也是“吃饭大军”的成员。
“这个月21号,院落里的食堂正式营业,我和老伴中午、晚上经常来吃,一荤三素一汤,吃得安逸哟!”廖代昌高兴地向笔者介绍。
廖代昌夫妇的家就在院落食堂旁边,每天步行到食堂只需两三分钟,这对于腿脚不便的廖代昌来说很方便。因为孩子在外地工作,家里目前只有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烧菜吃饭便成了一件麻烦事。
“尤其是冬天气温低,做的饭菜一会儿就凉了,每天做饭也要花不少时间。现在好了,有了院落食堂,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廖代昌说。
“我们的院落食堂自筹了部分资金,其中村集体经济补贴一部分,村民自己支付一部分。村民只需花3块钱,便可到食堂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绿春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志伟表示,绿春坝村正在积极寻求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争取再筹集一部分资金,进一步降低村民自付比例。
尽管每个院落根据不同情况在运营方式、补贴经费等方面略有不同,但都有共同点: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新鲜、可口的饭菜,且收费低。
目前,三建乡已经形成了“6+6+5”的老年食堂布局模式,即6家场镇区域市场化运行的老年爱心食堂,6家村(社区)老年
爱心食堂,5家院落老年幸福食堂。其中,院落老年幸福食堂,是选取村民相对集中的区域,根据院落老年人的意愿设置的院落助餐点。
“考虑到一部分老人前往场镇、村(社区)爱心食堂的路程较远,所以我们科学选址,设置了院落食堂,让老人用餐更方便。”三建乡副乡长曾莉称,今后,三建乡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院落食堂,最终实现“6+6+N”老年食堂全覆盖。
“大手牵小手”
三建乡现有16岁以下留守儿童227人,因为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也受到影响。这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家乡归属感并不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关注也不够。
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三建乡红旗寨村综合服务专干兼儿童主任董江锋的心头。每个月,他都会到村里董明、董华两兄弟家里,关心两兄弟的生活近况。
2011年,两兄弟的母亲在董明2岁、董华8个月大时离家出走,几乎不与家中联系。2013年,两兄弟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爷爷奶奶成了他俩在世上唯一的依靠。
每天一早,弟弟董华都会乘坐客车前往三建乡中心小学上学,而哥哥董明则在三建乡中学上初中,平常住在学校。除了周末参加家庭互助会的活动外,两兄弟一旦在家都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两个孩子感情很好,但都比较内向,村上、乡上也很关心他们的生活。”董江锋说。
2023年12月17日,三建乡家庭教育互助会到红旗寨村开展活动,工作人员教孩子们制作冰糖葫芦。董家两兄弟也到现场参加了活动,他们学着老师的动作串山楂、熬冰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为有的村(社区)到乡上比较远,所以我们每个村(社区)都有家庭教育互助点,我们乡上的家庭教育互助会会轮流到点上去开展活动,孩子们参加活动也方便一些。”三建乡家庭教育互助会会长廖丽蓉说。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两兄弟在学校的成绩十分不错,也在一次次互助活动中逐渐打开了心门、开阔了眼界。董明曾对董江锋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带着爷爷奶奶到大城市看看。”
2023年以来,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留守儿童失管脱管、家庭教育失位缺位等问题,三建乡积极探索乡村未成年人保护路径,形成了“建好一个组织体系、建优一套工作机制、建成一批阵地平台、建强一支专业队伍、建设一个服务品牌”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无死角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大手牵小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生动局面,全乡失学辍学率、涉及未成年人安全事故发生率、未成年人犯罪率均下降为零。
“让乡愁有归处”
2023年12月21日,一大早,绿春坝村民朱德梅就背着背篓,到雷竹地里“挖宝”。她将背篓放在一边,用手挖开地表的糠壳和枯草,一阵忙碌之后,竹笋才露出尖尖角。朱德梅用锄头将泥土刨开,将一棵竹笋成功挖出。不一会儿,朱德梅身后的背篓就装满了新鲜的竹笋。
在人们的印象中,雷竹笋的上市时间一般在3—4月期间,为什么三建乡的雷竹笋在年末就可以上市呢?
原来,早在2022年,三建乡就引进了雷竹覆膜栽培技术。这种技术是先在地上铺一层15—20厘米厚的枯草增温层,再在增温层上铺10—15厘米厚的糠壳保温层,这就像给雷竹笋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有了温度的加成,雷竹笋可以早早破土而出,抢占市场先机。
“这是我们从浙江省引进的技术,通过枯草和糠壳进行湿润发酵增温,可以提早70天左右出笋。引进这项技术后,12月就开始出笋,可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驻乡产业指导员高黎明向笔者介绍。
以前,三建乡冬笋产量为零,春笋亩产约350公斤,而现在,冬笋和春笋合计亩产可达1000公斤,不仅产量翻番,产值还涨了好几倍。
“2023年,我们采用覆膜技术试种了30亩雷竹笋,2024年将扩大种植规模。”高黎明说。
而在雷竹基地一旁不远的保家楼居民点,“新农人”彭红娟最近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由最初的“一见倾心”到如今扎根乡村,3年来,彭红娟在保家楼发展民宿产业,并鼓励村民加入乡村旅游业大军。改善环境、农旅融合、发展民宿,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优势,16家农家乐、2间客栈、3间茶社陆续开放,为保家楼带来一抹别样的风景。
“我想的不仅仅是发展旅游,更是要让大家记得住乡愁。”彭红娟说。
2023年,彭红娟和丈夫罗洪彪投资800万元,又推出了6间新中式客房。罗洪彪负责民宿的外观设计,彭红娟则负责客房的软装修和运营,夫妻俩各司其职,把民宿运营得蒸蒸日上。整个民宿古朴典雅的风格、美丽天然的景观、耐心周到的服务,引来不少游客入住。
“2024年元旦假期这几天,我们的房间天天爆满,营业额达4万元。”彭红娟兴奋地打开电脑向笔者展示民宿的营收情况。
现在,彭红娟正与乡政府、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年轻人合作,大家一起把“寻乡愁、回老家”作为卖点,打造三建乡的特色文旅产品。“让村民能致富,让乡愁有归处,让文化能传承,这便是我的心愿。”彭红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