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动态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123工作法”让移风易俗“走进”居民心坎

时间:2024-01-30 文章来源:北疆先锋网 作者:佚名

  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改变当地不良传统习惯,树立文明新风,成风化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街道立足实际,结合民情,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不断探索、推动移风易俗新模式,开设的“惠民课堂”,采取的“123工作法”,促进了农牧区和谐发展,无疑是移风易俗的一次成功尝试。

  近年来,拉布大林街道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采取“123工作法”,开设了“惠民课堂”,为居民提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地,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让移风易俗走进群众心坎里。

  建立“一个阵地”整合现有资源

  拉布大林街道辖区居住集中、公共文化场地不足。为解决农牧民日常文化娱乐方式匮乏的问题,拉布大林街道根据居民需求,协调统筹策划各类课程,额尔古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协会负责指导创编课程内容、创新形式,社区(村)工作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居民的需求、参与授课服务、反馈课程反响,共同搭建政府—协会—社区(村)联动的文化活动阵地。结合各社区(村)的地理位置、建设情况、居民需求等实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现有活动阵地,开设了“书香园地”“墨香书画课堂”“沙果妈妈的剪纸艺术课堂”“女民兵排长的健身课堂”“葫韵悠扬艺术课堂”“圆梦手工创意小课堂”“天音艺术课堂”7个“惠民课堂”,向居民提供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促进了农牧区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通过媒体发布了《“惠民课堂”课程表》,确保“惠民课堂”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教学活动,让艺术和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居民的生活,成为移风易俗工作的主阵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两支队伍”让居民深度参与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引领移风易俗,“惠民课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差异化地设立了特色课程,精准对接居民的需求,打造了两支队伍教授课程。一支是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协会会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居民专业知识,分享传统文化;另一支队伍是由热心群众、“五老”人员、先进典型人物组成的群众队伍,他们用自身实际行动牵头示范,主动放下酒杯、纸牌,投身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同时,积极响应抵制不文明祭祀行为、反对婚丧事宜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号召,真正发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的重要作用。

  突出“三类课程”注重深度融合

  各社区(村)的“惠民课堂”课程设计不同,在活动设计上的形式多样。同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第一类课程是将移风易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老师在介绍剪纸、插花、绒花等传统手工技艺的起源、发展和历史的同时,还倡导居民通过用剪纸、插花、绒花作品祭祀的方式来代替焚香烧纸的旧传统,用文明简约的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缅怀,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营造文明有序的祭祀环境,共同推进移风易俗见实效;第二类课程是将体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多功能排练厅开设健身课程,教授太极,把热爱武术的居民聚在一起,让他们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自然地放松身心;第三类课程是将民族团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巴斯克节”“泼水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利用二胡、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以及打列巴、画彩蛋等,展现各民族的文化风貌,让居民沉浸式地体验和感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美。

  在开设“惠民课堂”期间,参与居民达2000余人次,制作了200余个绒花、剪纸、串珠等手工艺品,不仅让农牧民放下手机,来到书桌、课桌、舞台旁,还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移风易俗的种子种在居民心中。在妇女节、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惠民课堂”的绒花、剪纸、串珠等工艺品还会作为纪念品送给居民,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开设“惠民课堂”进一步引导居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新风气。在满足居民多种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李晓艳]

  


原文链接:http://www.nmgdj.gov.cn/fccommon/Home/detail?site_id=75&detail_type=1&cid=15711766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