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毛泽东都手不释卷。
通过领略一代伟人的阅读史,重温毛泽东阅读履迹,我们可以体味“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书山风景与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少年毛泽东钟爱的读物
毛泽东约在1906年(13岁),即他认识的字累积到可以自己看书时,借助舅舅送的《康熙字典》,开始阅读一些乡间流行的古典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富于侠义反抗精神的《水浒传》和传奇宏大的《三国演义》成了毛泽东钟爱的读物。在农忙之余,毛泽东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一读。
乡间读过书的人少,一些懂三国的老人都是从听戏、听故事中听来的三国段子,所以少年毛泽东在阅读之后与他们谈论三国时,反而有更多情节和知识。而同龄人一样爱听这类故事,读书的毛泽东渐渐在同龄人中成了有名的“三国故事大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十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少年毛泽东对战争的理解,大概就是从这时起步的。
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水浒传》是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前,深受其影响的一部书。毛泽东从小生活在农民中间,加上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仗义济贫”“替天行道”的思想影响,他从小就怀着一副侠义心肠,乐于帮助穷人。
读私塾时,有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窗,因为家穷,常常吃不上午饭。毛泽东把自己所带的饭菜匀一半给他吃。
有一次秋收季节,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毛泽东发现邻居毛四阿婆的谷子没有收,就帮她收。待他回到自己家的晒谷坪时,瓢泼大雨下了起来,他因而受到父亲的责备。
在长沙发生的饥民暴动失败之后,韶山也闹起了饥荒,穷人们发起了“吃大户”运动。族长把为首的叫毛承文的人抓起来,毛泽东挺身而出,为毛承文鸣不平,由于毛泽东的据理力争,族长最终放了毛承文。毛泽东这种自发的“仗义扶危”的思想,后来逐步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所代替。
《资治通鉴》:一部被毛泽东读“破”的书
在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书上留下了很多他阅读的印迹。
青年时代开始读《资治通鉴》这类书,对毛泽东后来的雄伟气魄和宽大胸怀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以《资治通鉴》为起点,对于历史的认知及由此形成的见解对青年毛泽东而言,都是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前奏。
常常对历史有深度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心怀责任,使青年毛泽东具有了不凡的个人抱负。同时,因为毛泽东本人对历史书籍极为热爱,在他的要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终形成了三个学术界喜于见到的结果。
一是《资治通鉴》等古籍得以重新整理。1956年,标点的《资治通鉴》出版后,毛泽东又指示出版《二十四史》标点本,首先指定标点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后来,齐燕铭、范文澜、吴晗、金灿然等人建议将其余二十一史(包括《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泽东深表赞成。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集中全国专家学者的力量,对这“二十五史”加以标点、分段、校字,大大便利了历史研究工作。
二是诞生了一部专门服务于历史研究的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部工具书的编著难度,连毛泽东本人可能也未料及。《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吴晗受毛泽东委托组织编写的,本来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但实际工作远比设想的艰巨,历时35年才于1982年最终完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现代方法绘制的具有计量意义的历史地图集,也是显示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历史疆域发展演变过程的史书。
三是对其他基础性工具书进行了修订。1957年,毛泽东会见《辞海》主编之一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时也带着,后来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
有关方面组织实施这一重要意见,此后一批专家学者集中在上海,进行《辞海》的主编工作,分别于1965年、1979年先后出版了新的《辞海》试行本、《辞海》增订版。
《资本论》:毛泽东用铅笔对一些段落进行了标注
毛泽东最初了解《资本论》是在1920年,通过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入门》。该书作者马尔西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曾任在美国出版的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刊物《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的编辑。
1920年9月初,毛泽东与易礼容等人在长沙组织发起了文化书社。书社的重要文告与社务报告多出自毛泽东之手。在1920年11月10日长沙《大公报》上刊登的《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入门》列为“书之重要者”第三本(前两本是《罗素政治理想》和《罗素社会改造原理》)。
1938年,毛泽东用心研读的《资本论》,是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印行,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这套书现在保存在中南海,封面盖着毛泽东手书草体“毛泽东”三个字的蓝色印章。毛泽东对第一卷第1至12章大部分内容(包括部分注释)用铅笔进行了圈画和标注。用铅笔、蓝铅笔对第三卷的第13至20章、第37至39章的一些段落进行了圈画,还纠正了原书中的错字,改正了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将漏字一个一个添加上去。
毛泽东在阅读后,对《资本论》的评价颇高。1941年,他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写成的,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部分,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来。”毛泽东还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资本论》,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内容: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向导。
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4年毛泽东又重新研读《资本论》。1954年之后,他又反复阅读《资本论》。
常言道,书山有路。毛泽东一生的书山之路,别具风景。而他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勤于思考、活学活用、知行合一”,这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