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梓 夫
战国时期,阿与即墨这两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阿大夫与即墨大夫,任期满三年后,楚威王想了解他们干得怎么样,以便对他们进行升降流转等处理。
下面的场景千百年都似曾相识:“一把手”身边人积极来汇报工作,许多人都说阿大夫不错,政绩突出,群众拥戴;即墨大夫不行,懒政惰政,品行还有瑕疵,等等。楚威王听后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随后,楚威王派出自己的亲信到阿与即墨实地考察,既没有规定考察时间只有1天,也没有告知组织意图,更没有大张旗鼓地开会、程序性地谈话,而是微服私访。访农田,看田地开垦如何,庄稼长势怎样;访边境,看边疆是否安宁、边防是否稳固;访农家,看百姓生活如何,对官员服务是否满意,等等。
考察结果竟与身边大臣的汇报截然相反,楚威王大怒,将热衷于搞关系树形象、政事却一塌糊涂的阿大夫及其收买的官员该处决的处决、该降职的降职,对踏实干事、实绩卓著却不善公关的即墨大夫予以褒奖重用。
这是两千多年前“考察干部”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后有两点启示:
一是干部考察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领导干部主政一方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所以选拔任用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多方考察、深入了解,绝不能偏听偏信,也绝不能用几个小时就草草走完程序,更不能把干部考察变成实现少数人主观意图的纯粹形式。楚威王要是不认真对待,偏听身边大臣的推荐就确定一个意向人选,然后象征性地履行一下程序,肯定不会发现真实情况。因为,在结果既定的特定情境下,大家往往不说话或者说假话,民主就会走样,民意就不再真实,虽然看似一切都顺理成章、合法合规,但是一个冤假错案就将诞生。
二是干部考察重在看实绩、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知事识人是千古难题,人有多面性,有些人还像阿大夫一样特别善于伪装、特别善于搞关系,要把干部考准考实,必须抓住关键,用实绩说话。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地方官干得好不好,关键看他能不能稳定边防,能不能开垦土地让老百姓有饭吃,考核这些问题,开会填表谈话是没有用的,楚威王派人到现场一看就清楚了。现在也一样,不同的岗位总可以找到关键核心的实绩评价指标来判断干部的好坏。比如,国企负责人,就要看他能不能让企业效益不断向好,企业连年亏损的就应该一票否决;地方主官,就要看他任期内地方经济、民生是不是越来越好,地方经济发展连连滞后、老百姓怨声载道,这里的主官却还顺风顺水,就是吏治败坏的表现。
当然,所有的干部考察,忠诚、德行纯洁是前提,就像即墨大夫,即使再能干,如果对楚国不忠,勾结诸侯挖楚国墙角,贪腐成性,一样要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