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增收按比例,亮点靠打磨,为了“应增尽增”而无中生有……在年底成绩大比拼中,有的单位和部门在“纸面”上下足“绣花功夫”,想尽办法“美颜成绩”。
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告诫领导干部:“书面报告也可以看,但是这跟自己亲身的调查是不相同的。”纸面上的一句“工作取得新成效”,哪里比得上田间地头看到风吹麦浪、果挂枝头来得真切?材料中的一句“工作还有提升空间”,哪有走进街头巷尾听听百姓吐槽直击要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只有埋下头来、沉下心来,把干劲用到干事创业、谋求发展中去,多走心干实事、少耍滑做虚功,才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成绩。
多走“地面”,少看“纸面”。促进工作改进过程中,适度的资料管理是必要的。把工作落实的情况、实效记录下来,能有效还原工作过程,更便于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但如果仅仅依靠“纸面”还原工作甚至“美颜”工作,这一做法其实是为政绩注水,是一种投机心理和取巧做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做得怎么样,应该听听群众的意见,找准“纸面”和“地面”的差距,缩短效果和目标的距离。只有看看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群众知不知道、满不满意,才能了解实情、发现问题;只有把问题摆到桌面、落到地面,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推动问题解决;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推动振兴发展上,把重点放在为企业为群众解决问题上,才能切实推动工作不断进步、取得实效。要以“纸面”暴露的问题反馈“地面”工作解决得好不好,更要以“地面”落实的效果检验“纸面”总结得怎么样;既要对“纸面”文字、数字信手拈来,更要对“地面”实际情况了然于胸。
多看“实绩”少看“痕迹”。“痕迹管理”唯以“痕”论政绩,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异,这种变异的“痕迹管理”,严重浪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增加了工作成本,容易造成基层干部分身乏术、疲于奔命、不堪重负、加班加点的补材料、造“痕迹”,久而久之,“痕迹管理”越来越“规范”,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等务实工作却可能“打折扣”,消磨了基层干部的热情和耐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制止“痕迹管理”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到底要靠实践。这需要上级领导发挥好“头雁效应”,在基层检查时跳出“材料围城”,率先垂范“看实绩”“留实痕”,坚持实事求是,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些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多为基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结果导向,以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为关键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留痕轻实绩,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在实处,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留痕”,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材料”中解脱出来,多深入基层群众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多听“口碑”,少听“佳话”。成绩不讲不得跑,问题不讲不得了。基层单位及其负责人,也要正确看待各类年终总结和汇报材料,将其作为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真正“严肃起来”“紧张起来”,特别是在查摆问题、分析不足方面下足功夫,自觉主动地杜绝在“纸面”上动歪脑筋,切忌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虚掷在“粉饰”文字、“精雕”图表上,避免因此让群众产生“离心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工作是好是坏、成绩是优是劣,关键在于群众的呼声和口碑。年终成绩展示,最为核心的标准在于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和维护,人民所思所盼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多听群众呼声,少听“政绩材料”汇报,让那些重业绩轻作为、重形式轻实质的干部红红脸、出出汗,得到及时的批评和纠正,戳穿那些“纸糊的成绩”。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特别是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总结工作经验,正确对待成绩与失误,不断促进工作开展,赢得群众认可。
赵左书(梁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