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海南师范大学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
党旗领航 桃李芬芳
新当选的海南师范大学党委领导集体。 (海南师范大学供图)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海南师范大学礼堂响起了庄严的国歌声——学校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自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后,尤其是近五年来,海南师范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持续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时间轴上的一桩桩大事、喜事,记录了海师发展的铿锵轨迹——2007年学校由海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大学建设;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5年被列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抓好党建——坚持党的领导 把好“方向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在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党委班子看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同样要狠抓党建,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政治根基,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引领教学育人方向,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挥着根本性作用。
近年来,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建设,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校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把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转化为开展工作的创新力、创造力。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建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校领导碰头会制度,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建研究中心,强化和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高度重视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年均学习15次以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来,全校共发展教工党员72名、学生党员4607名,全校设立了23个分党委、4个党总支和97个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海师党委以全国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切实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集中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突出教学阵地、学科阵地、校园文化阵地,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发挥首批试点优势,全力推进部校共建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工作,协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加强教风、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与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等共建、已成为省重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积极争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省委教育工委设在学校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让有“营养”的校园文化更有“味道”,学校还以群团工作为依托,精心“烹饪”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标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其中,“榕树计划”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行动被团中央授予“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海师“蓝马甲”们利用课余时间活跃在省内的社区、养老院、博物馆、车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强劲“发动机”
抓党建,让海师把稳了“方向盘”;抓改革,则为学校提供了强劲的“发动机”。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师范类院校,海师建校60多年来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人才,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海南,海师人可以自豪地说:“凡有中小学校处,即有海师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摇篮”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关系到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海师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其中1门课程同时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全省唯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获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1项;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年设立不少于100万元基金扶持师生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学校实验室对创新创业活动开放。
为强化综合性与个性化培养,学校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推动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大部分学生入校后,按培养大类接受通识与大类基础教育,主要的大类有教育类、文史法类、数学物理信息类、化学生物地理类、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音乐与舞蹈类、美术与设计类等。一年后原则上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绩点等综合素质在所属培养大类里进行专业分流。在专业分流中,学校优先保证学生第一志愿申报的专业。在2016级学生专业分流中,第一志愿专业申报成功率为97%。此外,未参与分流的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及少数有特殊兴趣和学习特长的学生,或者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学校还可根据专业最大可容纳学生人数,组织学生跨培养大类转专业。
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让海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五年来,学校共有648名学生获得245项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奖励,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为此,海师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不断调整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用人工作机制,成功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培育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团队;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专家48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学校强化学术兴校战略,深化校内科研体制改革,学校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态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正在积极申报教育学、数学、中国史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6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学校还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搭建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及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7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3个新型智库和3个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部、省、厅、校多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突出特色——对接社会需求 “开门”办大学
“感谢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给了我们基层教师这样的培训机会,让我真正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前进的信心!”这张未署名的纸条,是一名受训老师培训结束后交给海师“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项目组工作人员的。小小的纸条道出了海南2万多名受训基层中学教师的心声,也鼓舞着海师的老师们。
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海师以服务支持海南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从2006年起持续实施“播种希望”行动计划,为11个贫困市县积极培训中小学教师,派优秀师范生到中小学顶岗支教。该行动计划开辟了农村师资培训新途径,构建了农村师资培养新平台,创造出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刘延东副总理批示进行经验推广。
学校还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等培训任务,五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教师7.4万人。牵头建立海南基础教育联盟,帮扶万宁、陵水等市县的幼儿园建设。
不仅是在师资培训领域,海师立足海南,突出本土研究特色,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多领域积极服务地方。
学校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完善孵化链条,截止目前已有143家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转化技术成果22项,申报知识产权80项,培训师生及社会创客累计7500多人次。园区企业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惠及农民800多户。
同时,海师以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为主要平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阵地作用。在《人民日报》“要论”板块刊文论述中国话语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撰写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在《光明日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理论栏目被首篇推出;编写的《筑梦“一带一路”》系列丛书以九种语言面向全球发行,并参与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成果展。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唯一的本科高校立法联系单位,海师还主持了多部海南省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
此外,海师还在海南特色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的开发利用、水污染控制、“互联网+”应用、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环境监测和评价等研究领域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快速发展的大学必定是开放的大学。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家战略,海师确立了“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服务定位,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学校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儋州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项目——电视编导专业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授课;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和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培训人数超过6000人,累计向外派遣中方教师及志愿者近1000名。2015年,学校在马来西亚新建了一所孔子学院。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海师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学历生从无到有,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初步建成了涵盖从语言培训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教育体系。
如今,随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桂林洋校区建设强力推进,海师不仅有美丽的校园风光,还愈发自信亮出自己的“硬件”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一轮的丰收,鼓舞人心,也让海师人更加勤奋地耕耘在南疆沃土上。未来,相信琼崖桃李更芬芳!
7月1日,在海口召开的海南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对学校未来五年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根据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该校将遵循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努力抢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奋力开创省部共建大学建设新局面,争取到2020年,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大学先进水平。
未来5年海南师范大学
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1 整合资源
做强做优教师教育,突出“海师特色”
2 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海师质量”
3 协同创新
提升科研学科水平,增强“海师实力”
4 完善机制
提高整体师资素养,培养“海师名家
5 扩大开放
强化对外合作交流,打造“海师品牌”
6 传承凝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海师精神”
7 主动作为
服务海南地方发展,体现“海师担当”
8 依法治校
构筑现代治理体系,创建“海师范例”
9 统筹推进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海师基础”
10 以人为本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增进“海师福祉”
(作者: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