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1935年,王亚文在北平
王亚文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王亚文,湖南省醴陵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后,王亚文前往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办学期间,协助党组织成立长沙临时市委、湖南临时省委及省临时军委,任军委总干事。
长沙临大结束后,王亚文以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年特派员的身份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经济学系。抗战胜利后,担任上海海陆空军策反专职工作组组长和起义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王亚文留在上海,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少年党员,黄埔“小钢炮”
1910年1月,王亚文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虽然家中世代务农,但王亚文的父亲懂得一些医道和气功,在当地算个能人。当时,医道只传长子,作为次子的王亚文只能在父亲和哥哥行医时偷偷学习。由于天资聪颖,他渐渐掌握了一些医术。这份聪慧和勤奋被父母看在眼里,尽管家中并不富裕,但他们节衣缩食,在7个孩子中只送了王亚文去读书。他不负众望,成绩总是能让父母满意。
读书是王亚文最渴望的事,做个读书人本是他的理想,但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乱世激荡了他的思想,他常陷入沉思:中国的未来在哪里?
13岁那年,王亚文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结识了刘少奇和李立三等革命家。这次大罢工在王亚文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一年后,他向老师罗学瓒申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追求进步的同学一起组织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并创办《前进》周刊,学习革命理论、宣传进步思想。15岁时,王亚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黄埔军校期间,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因其勇于冲锋、奋勇杀敌,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称赞他是一尊敢打敢拼的“小钢炮”。
1926年冬,湖南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王亚文组织农民成立自卫队,自创“寓兵于民”“劳武结合”的打法,让农民随身携带大刀、镰刀,5人或10人为一组,出工劳作时干活、遇敌来袭时战斗,若敌强我弱就立即转移。这套打法,很适合当时的特殊环境。
1927年初,毛泽东听闻湖南的农民运动搞得好,即赴醴陵考察。罗学瓒与王亚文代表县党、团组织前去迎接并陪同考察,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毛泽东在此次调研后完成的。
潜伏西南,不辱使命
1934年,王亚文受组织派遣进入北京朝阳大学,后又入北京大学学习。他在学校组建“兄弟团”,参加了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因王亚文高举大旗冲在最前面,被国民党打手用大刀砍伤脊梁骨,背上终身留有刀疤。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址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王亚文的党组织关系也随之转入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的中共长沙市委。在长沙临大,王亚文组织了抗日青年读书小组,边读书边做学生工作。
1938年,王亚文奉周恩来、叶剑英、黄文杰之命进入西南联大,担任青年特派员,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根据指示在学生中建立党支部。
在西南联大,王亚文不仅结识了许多进步学生,还与教授闻一多和曾昭抡取得了联系。他听闻闻一多发誓抗战不取得胜利就坚决不剃胡须之事,打心眼里佩服,主动联络其共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生演出《祖国》《放下你的鞭子》《黑字二十八》等话剧。这些作品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民主运动,在昆明引起轰动,激发了爱国民众的抗战热情,奠定了西南联大战时大后方“民主堡垒”的基础。
功勋卓著,专注教育
1939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王亚文接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命令,赴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正式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开展情报工作。
王亚文潜伏在国民党高层,将许多重要情报巧妙、安全地送至周公馆。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突然袭击。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报告给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就是王亚文。
1947年,按照董必武指示,王亚文担任上海海陆空军策反专职工作组组长和起义军政委。其间,开展了大量秘密工作,对解放上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949年5月,王亚文脱下掩护其潜伏多年的国民党军装,换上崭新的中山装,与上海人民一起迎接上海解放。他认为,和平时期可以安心搞教育。经党组织批准,委派王亚文担任上海市真如中学(今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兼任沪江大学、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学院教师。干一行爱一行,王亚文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后又在华东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教研机构工作。
1995年,在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同志游重庆途中,王亚文在游船上看到嘉陵江边的一处洞口时,激动地说:“这个洞口就是我当年给周公馆送情报的秘密通道入口。”直到此时,他的潜伏人生才为外界所知。
马艺萌(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