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样本意义
和美乡村建设,要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内在的美。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促进乡村善治,应立足地方实际与特色,把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破除乡村陈规陋习,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同时,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体推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孕育社会好风尚,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深化移风易俗 和美乡村建设既塑形又铸魂
8月7日上午,一场晒被子比赛在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唐庄组举行。20多户村民把自家的被子集中摆在晾晒场上,接受评委们的公开“检阅”。
“比赛开始!”随着村党总支书记李上海的一声令下,三位评委走进赛场,在被子前仔细检视。“一看有没有污渍,二闻有没有异味,三摸是否干燥柔软。”评委之一李洪宾道出评选标准。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赛的被子都标上了号码,旁边摆放有对应的小盆。评委则会根据每床被子的干净程度,在小盆里投放玉米粒,然后再根据玉米粒数量,定出每家被子的干净“名次”。
像这样的比赛,筛子李村每个村民组,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比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比一比子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李上海向记者揭示了比赛的用意。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一表一里构成了文明乡风的两大要件。不过,作为一个典型的皖北乡村,环境卫生问题此前一直是筛子李村的短板之一。“以前村里房前屋后随处都能看到垃圾杂物,环境状况很差。”村民李彩丽向记者回忆道。
而过去在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方面,筛子李村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据李上海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觉得,只要多给家里挣点钱,老人的生活就会好起来,对于老人生活上的细节问题反而不怎么关注。”
前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筛子李村对全村村居环境进行了整体升级。在此基础上,该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明确了村民们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组织了专门的卫生检查小组,定期对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对于卫生不达标的家庭,进行督促整改;对于表现优秀的家庭,利用“和美超市”积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擦亮“面子”,也需重塑“里子”。于是,举行晒被子比赛的创意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同意。“晒被子,晒的是家风,比的是孝心,村民们可重视了。”李上海告诉记者,晒被子比赛已经成为该村文明创建的一个招牌,参与的村民都想在赛场上展示自家的良好风貌,并以此带动了整体乡风的提升。
如果说涵养传统美德,对于培育文明乡风是做“加法”,那移风易俗就是做“减法”。
在农村,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天价彩礼,让一些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负债累累。树新风、改陋习,大黄镇在7个行政村全面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聘请老党员担任“四会”组织人员,参与村庄的人、事、钱监督,开展评贤、评孝、评美活动,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筛子李村的“好媳妇”朱翠翠,就因“不要彩礼”赢得亲邻好评。“村里这几年正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去年我们搞‘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朱翠翠成为票数最高的‘好媳妇’。”李上海介绍,婚丧嫁娶诸事简办,一年能为村民节约300万元资金。
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筛子李村连续三年获评“零信访”村称号——
强化源头治理 镇村合力站好定分止争“第一岗”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农村的人口结构、利益格局均出现较大变化,群众诉求日趋多样化,导致矛盾纠纷多发易发,成为基层治理绕不开的一大难题。
大黄镇地处界首市郊,辖区内企业聚集,加之近两年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在这里落地,征地拆迁、群众安置等方面任务较重,由此也造成了一些矛盾纠纷。“这几年村里的矛盾纠纷,多以土地纠纷为主。”李上海介绍说。
不过,对于矛盾纠纷,李上海却坦然表示“不可怕”。“大家在一个村里过日子,哪能没有点磕磕绊绊?关键是要及时化解,不能让‘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采访中,李上海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自2021年以来,筛子李村已经连续3年获评界首市“零信访”村称号。
针对可能引发信访纠纷的事项,筛子李村成立了调解专班和村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并利用“板凳会”等议事平台,引导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公开公正推动矛盾化解。
今年,村民李大力和金树强因为“一堵墙”闹起了矛盾。李金两家比邻而居,前不久,李大力盖院墙,占了金树强的宅基地。金树强觉得“吃了亏”,强烈要求李大力拆除院墙。
为了让两家重归于好,村里在李大力家门口召开了一场“板凳会”,邀请包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共同参与调解。最终,经过大家的劝说和开导,李大力当场表态同意拆墙,并与金树强握手言和。
乡村治理中,村一级力量承担的更多是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功能,乡镇才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筛子李村连续多年的“零信访”,离不开大黄镇“三联中心”的有力兜底。
为破解此前部门之间办事“踢皮球”现象,大黄镇整合公安、综治、司法、专业律师等多方力量设立“三联中心”,创新推出“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三联”工作法,以“群众吹哨、干部报到”全新治理理念,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在实际运作中,“三联中心”实行“敞口收集问题,一个漏斗交办”模式,无论是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还是上级部门交办的问题,以及“110指挥平台”指派问题,均由“三联中心”分类交办处理,真正实现一站式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三联中心”的作用发挥,关键在一个“联”字。今年初,大黄镇史炉村李寨组村民反映,村里的一个三岔路口旁边就是水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要求对水塘进行填埋。不过,由于水塘属于该村焦庄组所有,焦庄组村民不愿填埋。
两组村民意见不一,村里也解决不了问题,只得向大黄镇“三联中心”求助。在“三联中心”牵头组织下,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资源所等相关部门在村里召开现场协调会,帮助两组村民商定了土地置换协议,解决了村民长期担心的交通安全问题。
既“治事”,也“治制”,制度约束党员干部干净干事,赢得群众信任支持——
发力制度建设 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既要“治事”,也需“治制”。制度建设,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实践中,依然存在少数基层人员法治观念薄弱、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甚至存在消极腐败问题,群众对此意见较大,不利于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黄镇此前被通报了多起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一条路修好了,好几个干部‘倒下了’。”大黄镇党委书记张剑男坦言,该镇是界首市北部新城建设的核心区域,近年来落地了不少大型项目,在一些工程建设中,少数党员干部没能守住廉洁底线,出现了腐败问题。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大黄镇共有62名镇村干部被查处。
大建设离不开大治理。党员干部是引导群众参与治理的带头人,倘若自身作风不硬,自然得不到群众支持。
重获群众信任,必须重塑政治生态。大黄镇的选择是刀刃向内,通过抓实内部审计制度,筑牢党员干部廉洁防线。为此,大黄镇主动与界首市审计局合作,选聘资历丰富的审计人员,全程参与内部审计管理。
内部审计,通俗理解即“自我审查”,要发挥作用,就不能做样子、走过场。大黄镇内部审计办公室负责人于颖告诉记者,内审制刚施行的时候,镇里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程序,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报账的手续多了,太麻烦。“甚至有些同志认为是我跟他们过不去,在办公室跟我拍起了桌子。”于颖说。
对此,大黄镇党委态度鲜明,明确规定凡是用钱事项,内审办不通过,就不上财经会。“内审制重在事前、事中监管,前端严格把关,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也才能更好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黄镇党委副书记任万宝表示。
这两年,大黄镇承担了较多拆迁任务,镇拆迁专户资金量大,产生了23万元利息。根据要求,这笔利息需上缴界首市财政局。但由于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疏忽,利息一直未上缴。去年,大黄镇内审办在审计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将拆迁专户银行存款利息缴入财政专户,消除了资金滞留和坐支、挪用隐患。
除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内审制度在避免资金损失浪费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2023年,大黄镇内审办审计发现涉嫌虚报冒领和违规侵占资金共计16万余元。“由于是提前发现,均没有造成损失,镇纪委对相关当事人也给予了相应的纪律处分。”任万宝表示,如果不是内审人员提前发现,不仅资金会损失,相关人员也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处分。
内审制度约束下,大黄镇镇村干部知规矩、存戒惧的自觉意识更加强烈。去年,界首市委对大黄镇进行巡察,结果显示,该镇没有干部存在经济问题。“‘十四五’以来,全镇因违反财经纪律受到处理处分的人员为零。”任万宝表示,干部干净,干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