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儿媳刘思齐、小女儿李讷合影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亿万普通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操守,也因其独特的身份、经历和地位,而有着不同于普通家庭的风雨坎坷、悲欢离合及更为人瞩目的治家压力。作为一家之长,他教育家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毛泽东对子女在“三观”和为人品德上一向高要求。他将自己视为普通一员,教育子女也要以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6年,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先是让毛岸英脱下那身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的棉衣棉裤和家人用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他又让儿子从自己的住地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有些生气,责问道:“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们一起吃大灶。”毛岸英肠胃虽有毛病,但仍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意见。
毛泽东又开始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你回到了国内,要按照国内的习惯方式来生活,不论吃饭还是穿着,都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和人们交往。”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停了停,他又说:“都是参加革命好多年的,他们对革命有贡献,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要多向他们学习。”
不久,毛泽东还让毛岸英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一天,毛泽东把毛岸英带到陕甘宁边区一位劳动模范跟前说: “这位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哩。”随后指着毛岸英对劳模诙谐地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上过外国的大学,没上过中国的大学。我拜托给你,请你带他上咱们中国本土的‘劳动大学’。”劳模惶恐地说:“咱这叫什么大学啊,咱啥也不懂。”毛泽东谦虚地进一步点明说:“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你要教他嘛,告诉他,庄稼怎么种出来的,怎么能多打粮食。”劳模这才信心十足地说:“这些我行。”
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曾在一次视察间隙看望了毛岸英。当发现儿子的手依然白胖少茧时,他严肃地说:“你还不能毕业呢!”并指着那位劳模手上的血泡老茧说:“他是你的教授,你要好好向他学习。”毛岸英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从此,毛岸英牢记父亲的谆谆告诫,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吃苦耐劳,用心学习。他起早贪黑地同老乡们一起抡大镢头、起圈装粪、施肥犁地,学着干各种农活儿。每次从山上劳动归来,他总要捎回一捆柴禾送给烈士家属。
1946年下半年,由于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形势紧张,加之要学的农活基本学会了,学了50多天农活的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看到儿子晒黑的皮肤、满手的厚茧,十分满意地说:“白胖子变成黑胖子了!你学习成绩不错嘛!不过,今后还得继续锻炼。”
毛泽东同普通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经常教导子女: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毛泽东与李讷在中南海散步
一补再补,一件睡衣落了73个补丁
勤俭节约,是毛泽东严以持家家风的重要表现。他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家里的生活用品总要用到彻底,即使破旧不堪了也不允许随便丢掉。他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因此,其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
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在这方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一穿就是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
谈起父亲的家教,长女李敏深有体会。她回忆说: “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小时候,父亲要求我们要艰苦朴素;解放后,生活好些了,就让我们穿得不要太奢侈,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好了。”
让李敏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曾经为一顿伙食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要给毛泽东的孩子们改善伙食。大师傅就给孩子们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享用了这些特殊的食物,而平时,孩子们的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
这件事情被毛泽东知道了,他马上召开家庭会议,对孩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会上,毛泽东让大师傅报告了每月伙食标准,他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当年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要他们的生活不能超标,并批评说不许他们这么吃,还是要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香得很。
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不为亲撑腰
毛泽东对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总是给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可是这种关怀总有一把看不见的尺子,从不离开某个尺度。
毛泽东有8个表兄弟,相互之间关系都很好。但是当1949年7月湖南解放后,家乡的亲戚给毛泽东写信请他推荐参加工作或介绍到北京工作时,毛泽东都未答应,他说这样做“人民会说话的”。
毛泽东甚至在给亲友的回信中直接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像蒋介石一样早垮台。现在全国刚解放,人民刚取得政权,我对你们‘约法三章’:一不要来京看我,二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开国大典之后没几天,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曾抱着希望给毛泽东写信,想靠他能在长沙谋个“厅长方面的位置”。毛泽东坚持原则,不为亲友在谋私方面开方便之门。毛泽东为此还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王首道拍去电报,电报这样写道:杨开智等不可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能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可见,毛泽东对待亲友的思想和做法既感人又不失原则。
家里家外,比以上“规矩”更进一步范围广泛、内容明确、要求严格的“三不原则”,则是毛泽东曾说过的“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