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阜新市海州区在全区创新推进基层“四室”建设,“四室”即联席接待室、党员工作室、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室、张彪模式工作室。通过发挥政法工作协调各方、督办落实等作用,建立探索把群众诉求交给联席接待室、把信访稳定交给党员工作室、把小区治理交给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室、把矛盾纠纷化解交给张彪模式工作室的有效途径,引领党员群众和辖区单位“组团服务”。
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阜新市海州区有实践。
近年来,海州区落实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全区推进基层“四室”(联席接待室、党员工作室、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室、张彪模式工作室)建设,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组团服务”,将共享、共建、共治基层社会治理举措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和任务。
通过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组团服务”让基层社会治理“动起来”“议起来”“聚起来”。
居民难题“动起来”
海州区下辖9个行政村和57个社区,通过创新的“四室”模式,成功整合了辖区内的多种资源,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前端发力。
这一举措不仅带动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还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为“阜政通”群众诉求办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韩家店镇基层“四室”的运行过程中,代表委员们在接待群众诉求时,发现了一项长期困扰村民的问题:部分村屯缺乏集中供水管网,导致供水不足、水质不达标,居民饮水困难。这一问题成为了村民诉求的焦点。
“我们村的供水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水质也让人担忧。”一位村民说。
为了解决这一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充分行使代表权益,通过多方呼吁和积极沟通,与市自来水总公司、区农业农村局等辖区部门单位携手合作,在西荒村、上王村、下王村、东瓦村和南瓦村共同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喝上放心水了,感谢政府和代表委员们。”一位村民在工程完成后高兴地说。
百姓有事“议起来”
随着夜幕降临,西华园小区23号楼前的街道上,新安装的照明灯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居民的夜行之路。这一幕,正是国网阜新供电公司海州供电分公司与阜新市海州区多个街道、社区以及物业公司携手推进“三网共建”合作协议的成果之一。
“以前晚上出门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些灯,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张阿姨的感慨代表了社区居民的心声。
国网阜新供电公司海州供电分公司通过与3个街道、30个社区、19家物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了“供电网格+社区网格”的双网合一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网格共享、问题互报、服务联动,更通过“逢5说事”“相约星期一”等便民服务活动,确保了社区居民服务的快速响应和实际需求的贴合。
在西华园小区,居民通过社区基层网格工作群反映缺少照明问题,社区网格员迅速上报,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室负责人协调供电网格员和居民代表,召开民主协商工作会议。经过实地查看和协商,供电网格员在23号楼附近安装了照明灯,解决了居民夜间出行的照明难题。
社网共建不仅提升了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更提高了治理能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居民的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强。
区域资源“聚起来”
在海州区和平街道,一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街道党工委依托社区“四室”建设,成功打造了“红色物业”品牌,为老旧小区物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红色物业”模式以自治为基础,动员党员和居民骨干发挥先锋作用,主动参与违章建筑清理、乱堆乱放治理和环境改善。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小区治理水平,更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现在,大家都愿意为小区出力,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整洁、和谐。”居民李阿姨在参与环境整治时感慨地说。
和平街道还积极争取区直党政部门、驻街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支持,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红色物业”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体验,也为其他老旧小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社区的建设者,共同为打造和谐宜居的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