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走进寿春华府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古色古香的“邱记茶棚”,茶铺里摆放着几张方桌、十来把椅子。这里没有服务员,却有一群身穿红马甲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在忙碌着;这里“其貌不扬”,却坐满了喝茶休闲的人们。这一幕,正是六安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成风化雨、滋润民心的生动缩影。
“在我们小区,足不出户就能体会到以前在老街‘茶馆’的感觉。”“每天都想下楼转悠,累了有地方坐,渴了还能喝杯茶,服务是真周到啊。”“我们年龄大了,就图个热闹,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多好哇。”……在六安,提到茶棚社区,不少群众都竖起大拇指。一个村改社区,何以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社区?吸引众多居民慕名而来,它的吸引力何在?
茶棚社区位于六安、寿县两地往来必经之路。历史上,曾经叫作清水河村,村里有一家茶棚店,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歇脚之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7年11月,清水河村被纳入城市规划,变身为全新的茶棚社区。
近年来,茶棚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红色物业+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五位一体共治队伍,端好党建引领、人民至上、志愿服务、凝神提气“四碗茶”,探索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工作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聚心茶”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茶棚社区位于六安市北郊城乡接合部,于2017年11月由原先清水河街道清水河村改为茶棚社区。茶棚社区作为村改居农村社区,也曾经历过一段治理的“阵痛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茶棚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正琴介绍,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第一步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基础组织力量,走好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让居民当“主角”。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参与社区工作,就是做自己的事情。”谈到参与社区工作的初衷,寿春华府小区业主陈子余介绍,每个居民都是社区的一分子,只有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才会变好,邻里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今年80岁的陈子余,一直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工作。在茶棚社区,像陈子余这样热心的居民还有很多。
茶棚社区党总支根据所辖小区党员实际居住情况,对原有的支部进行调整,成立寿春华府小区党支部,将党组织向居民小区延伸。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组织架构,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工作。小区建设党支部,居民有了“主心骨”,生活更有向心力。截至目前,寿春华府小区党支部共有党员35名,大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在党员的带动下,茶棚社区干群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党群联动工作新格局。
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茶棚社区创新“支部书记亮身份”,小区党支部书记在居民群里亮身份,每天在居民群中汇报小区工作进展,加大居民问题跟踪反馈;建立“书记周一大走访”机制,常态化加强特殊人群关心关爱,共话家常、促进理解,融洽干群关系。
以楼栋为基层治理最小单元,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组织架构,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委员、网格员、楼栋长三支队伍共计30余人,统筹管理小区网格服务工作。围绕“熟人社区”目标,放大“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通过延伸党的触角,逐渐理顺融合型“熟人社区”建设的治理主线。在“熟人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求在哪里,方向就对准哪里,将“碎片化”服务转变为“常态化”服务,打破邻里间“对门相见不相识”,打造社区“邻际圈”。
人民至上“舒心茶”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王书记,小区大门附近道砖破损严重,我们反映了好几次了,物业还没行动。”今年3月底,在寿春华府小区“睦邻调解室”里,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的代表,正在调解一场小区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纠纷。刚一坐下来,小区居民陈防震便激动地说。
“老陈,你先别急,喝口茶再说。”安慰好陈防震的情绪后,作为主要调解人,茶棚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正琴当即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原来,今年的几场雨雪天气过后,小区大门附近道砖破损严重,居民们出行不便,反映到物业公司,却迟迟不见维修。
“维修需要走程序,我们已经上报了,这两天就能开工,大约一个星期就可以更换完毕。”物业公司经理杨杰当场表态,会紧盯施工方,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施工。就这样,一件普通的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一般矛盾则发动居民共同协商解决,重要的事情在会场解决。社区整合辖区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搭建三大调解阵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中心处建造“茶棚会客厅”,在寿春华府小区中心处建造“邱记茶铺”,在寿春华府小区党支部成立“解铃工作室”,由小区党支部书记牵头,民警、社工、铁娘子志愿者、老党员、物业代表、乡贤能人为骨干,组建邻里调解员队伍,以“茶”为媒,成为社区调解辖区矛盾的阵地。
建立“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红色物业”三方议事机制,每月15日集中召开“业主接待日”,收集居民意见、化解矛盾纠纷、解决诉求,促进小区自治。如居民反映强烈的非机动车停车棚不足的问题就是由“三方议事”主体统筹资源、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在22号楼旁找到了适宜改造的空地,解决了居民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居民关心的停车管理收费、夜间安保巡逻、雨污管网混流等问题也是通过“业主接待日”的方式,及时掌握居民诉求,多方努力得到解决。
在茶棚社区,“走,到社区‘会客厅’坐坐喝喝茶去”已经成为不少居民的口头禅。这得益于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茶棚社区整合辖区资源,以“茶”为媒,开出了“茶方子”。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喝喝茶”“消消气”“说说事”中消融化解。
一碗茶,既是调和基层治理的“秘方”,更是打造和谐社区的“配方”。但茶再香,如果道理摆不正,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居民自然不买账。以寿春华府小区为例,近几年的投诉率、12345热线电话数量逐年下降,物业费收缴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小区实现了零上访。2023年,茶棚社区连续四个季度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达到“双一百”。这些具体数据、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的“微场景”,打开了基层执政为民的新视野,推动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解决”的生动局面。
志愿服务“暖心茶”
培育时代文明新风
为确保精准对接群众需求,2017年,13名原村女干部自发为居民提供文明劝导、环境整治等服务,形成“铁娘子”为民服务的雏形;2020年,成立“铁娘子”志愿服务队;2022年,注册为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以党员为核心,以女同志为主力军,统筹老乡贤及有特长的居民,将志愿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他们是邻里关系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搜集员”、帮扶帮困的“先锋者”、社区治理的“主力军”……
目前,协会共有140余名志愿者,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女同志,更有多名男同志参与进来。协会召集辖区能人志士,按人数分包楼栋,制订上门服务计划,做到谁家需要什么服务,就及时提供什么服务。截至目前,协会累计开展广场守护者”活动50余次;“幸福来敲门”活动20次;月均处理大小纠纷10余次,累计服务居民近9000人次。
此前,清水河街道在茶棚社区寿春华府小区积极推动文明创建提升项目,确定了“一处景观小品、一组便民服务、一个休闲广场、一栏志愿风采”的“1×4”项目提升计划。2022年7月底,寿春华府小区文明创建点位提升项目正式完工,为切实提升社区文明创建水平,清水河街道组织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和“铁娘子”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义诊、义剪、义工等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和专业精干的志愿者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
志愿服务如何形成社区特色?在茶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建设“八部两亭”“茶棚邮局”,打造连点成片的文明实践阵地格局,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为民服务。“八部”针对居民个性化需求,分为理发部、缝纫部、修理部、开锁部、戗刀磨剪部、便民小卖部、共享空间、解烟杂货铺;“两亭”即茶棚景观亭和“铁娘子”文化长廊;“茶棚邮局”提供便民观影、书籍免费借阅以及居民意见收集等服务,使辖区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提升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茶棚社区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几平方米公共空间能蕴藏大关怀、展现大文明。
志愿服务阵地逐年壮大,志愿服务品牌也越来越丰富。茶棚社区在“特色”上下功夫,实施积分激励政策,打造积分超市,有效推动“茶棚”精神有传承、志愿服务不散场。同时,组织小红星社团开展常态化“广场守护者”志愿服务项目;针对辖区困难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每月开展两次以上“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同喝大碗茶,以拉家常式的谈话,调解邻里纠纷。
茶棚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周一小卖部开放、周二理发部开张、周三电器修理部营业、周四缝纫工上场、周五戗菜刀磨剪子有去处、周六周日有配锁和义诊等活动,贴近群众生活。”如今,在寿春华府小区放眼望去,茶铺和邮局,汇集千家事;便民一条街,服务零距离,实现了“茶棚”精神有传承,志愿服务不散场。
2023年7月,茶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动工升级,在7个功能室的基础上,新增了“铁娘子工作室”。王正琴介绍,“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有了新阵地,未来工作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有困难找志愿者,有空闲当志愿者”在茶棚社区蔚然成风,也有力破解了“邻里相见不相识”的问题,重塑邻里之间亲密关系。
凝神提气“走心茶”
打造社区精神家园
炒茶锅、烘篮、簸箕、摊青架,按照制茶工艺采茶、揉捻、杀青、干燥的顺序依次摆放;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和一个个款式多样、线条优美的茶壶、茶具在展示柜、墙上一一陈列……走进茶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仿佛置身一个茶文化展示厅,浓浓茶韵让人深深陶醉。
茶被人们发现、利用,起点是药用,解渴醒脑。当人们在制茶、饮茶过程中,渐渐地将茶与文化嫁接,注入文化内容,凸显出一种精神境界,使饮茶艺术化,使人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茶棚店”是茶棚社区的文化根基,是居民心底中留存的“美好记忆”。茶棚社区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根据群众诉求,复建当年的“茶棚店”景观小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中融合茶棚故事,让居民能够留住旧乡愁,同时融入新生活。
茶棚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聚焦历史文脉,以茶文化为纽带,将“茶元素”融入站点空间建设,设立“茶艺培训室”“茶文化博物馆”特色功能室,社区居民可在茶文化熏陶、体验中深刻了解六安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地域自信。
走进茶棚社区,仿古建造的“老茶棚”式凉亭长廊、整齐坐落的便民服务小屋,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从前。王正琴介绍,社区将其打造成集喝茶、议事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应时应节举办“浓情腊八节 温暖邻里情”“非遗过大年 民俗进万家”文明实践赶大集等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培育社区情感共同体。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个小区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现在有茶棚、长廊、文化墙,不是吃好喝好就是生活好,而是要在方方面面给老人提供舒适场所,让我们心情好,出来有玩的地方,拉近邻里关系,我现在一看到茶铺,就想到了过去,我们现在过得舒心,过得称心,满意度很好。”社区居民纷纷为生活在这个社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近年来,茶棚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六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安市文明社区、六安市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社区、六安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六安市卫生社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荣誉,既是终点,也是起点。”王正琴说,扎根基层四十余年,无论是曾经的村干部还是如今的社区干部,她都无怨无悔。未来,茶棚社区将继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的目标,切实解决群众的诉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每一个居民的幸福感都能实实在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