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社会组织

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 绘就和美乡居“新图景”

时间:2024-05-10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区域优势和当地特色产业,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文化惠民路径,全方位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奋力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奏响“产业振兴”致富曲,赋能乡村发展“源动力”

  “今年的人参果又甜又脆,卖得特别好。”新建村人参果正值丰收季,村民一边采摘一边说道。“今年种植了31亩,平均每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能卖到5块钱一斤,销售时间能持续4个月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村民采摘人参果

  大练地街道积极引导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在“品质提升、规模做大、品牌叫响”上下足功夫,在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技术等支持力度,不断巩固产业基础,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发展咖啡、人参果、桑椹、沃柑等特色农业品牌,切实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多样化,让百姓增产、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群众富。大练地村创新打造“庭院经济”,探索循环生态农业全新路径,实现“农家乐+种植”完美融合,种植桑椹、沃柑、百香果等果蔬,按照“小而美、多业态、低成本、高收入”的标准,大力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推动村民实现增收。

  大练地街道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品牌效应,推动特色产业协同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并大力推进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共富路”,累计培植农家乐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能”。

  奏响“文化惠民”幸福曲,凝聚精神文明“新合力”

  在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进行傈僳手工编织,只见她们麻利地进行翻动,一边缝制一边向进行技术交流,不一会儿,一顶傈僳族帽子已经初见雏形。

  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傈僳手工技艺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今年以来,和谐社区创新成立“传承小屋”,不断升级技术同步,让文化技艺在一编一织当中得以传承和更新,并为30余名老人搭建起增收平台,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在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傈僳手工编织的老人

  打造文化主阵地,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街道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优秀文化魅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组建文艺团队6支,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35余场,全面焕发文化振兴新光彩。

  在推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新建村何贵志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从事傈僳族传统民间歌舞的50余年里,他精益求精,坚持守正创新,让傈僳传统歌舞技艺与时俱进,焕发出更多时代魅力,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大练地街道统筹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明乡风建设,不断探索文化“赋彩”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奏响“党建引领”号召曲,重塑幸福家园“生命力”

  “这几年,村里十分注重环境卫生整治,村干部带头定期打扫卫生,垃圾清运也非常及时,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的同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赖茂村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大练地街道建立“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强力助推辖区环境提档升级,在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营造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家园。

  

  提升村民居住环境

  在推动人居环境全域化、长效化治理的同时,同步加快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向户覆盖,对3个村的厕改工程开展长效管护,实现美丽乡村“面子”、“里子”双提升。同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便民服务质效,延伸为民服务“触角”,在农村开展“有事您说话”服务日活动,切实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街道在提升特色产业上发力,在塑造文化品牌上聚力,在建强村党组织上着力,实现农村外在美与内涵美和谐统一,让村民幸福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张秋燕(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党工委)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5/7/4461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