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难得不加班,我在地铁里飞快地盘算用冰箱的剩菜做些什么——半根胡萝卜、一小块西葫芦、小半袋蟹味菇,加上昨天新买的菠菜,足够做一碗简易版的石锅拌饭了,方便简单,好吃又能填饱肚子。
我在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一袋海苔碎,回到家放下包就洗手开干,连洗带切,热锅把几样蔬菜炒熟,把冰箱里早上带饭留的一小碗米饭重新热了,又点开视频网站里收藏许久的教程,跟着一比一调好酱汁,浓浓地往菜上倒一圈,鲜红翠绿的颜色让人心情极好。我拍照给妈妈发过去:“缝缝补补又一顿。”
毕业后,我对吃的态度变得非常随和,吃什么主要看家里有什么。冰箱里食材周而复始地消耗和补充,在忙碌的日子里,给人一种充实感。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复了一个大拇指:“我女儿真会过日子!”
这么多年,“会过日子”的头衔终于落在了我头上。回望一下,从学生时代到进入职场,我对于“吃什么”的想法,从浪漫主义变成了现实主义。
一
小孩子一般没有支配家庭菜谱的权利,比如,某一天放学时我问:“妈妈,今晚吃西芹炒肉可以吗?”我妈妈则会说:“不行哦,家里还有不少青椒呢。”我只好噘噘嘴。
都说大人不挑食是因为他们只买自己爱吃的菜,可是据我观察,我的父母也并不是每一天的菜都喜欢。餐桌上的饭菜,取决于菜场的菜价和菜的新鲜度,以及家里还有什么菜没消耗完。
除了重要年节能做几个可口的“硬菜”,其他时候,我们家几乎都在糊弄地吃饭,差不多就行,吃饱了就行。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对于成年人吃饭总有一种朴素而理想化的享乐主义观点:既然已经赚钱独立了,为什么不在吃上精致一点、对自己好一点呢?
我父母说这是两代人想法的代沟,说“也许以后你会理解我们”。我总觉得父母那一代人以节俭吃苦为荣,却常常忘了享受生活犒劳自己。而我更倾向于“努力工作是为了幸福生活”,如果连吃饭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那成年人的生活也太清苦了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大学时代疯狂地向往独立后一个人的小日子。在网上看了许多生活类视频,那些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姐姐们把日子过得干净、精致,好像永远体面、永远不慌不忙。我据此畅想工作后的情景——提前搭好每天上班的衣服,做出好看又好吃的三餐,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够按照我的意愿进行。
二
我工作以后就租房独居,衣食住行处处都要考虑。公司没有食堂,三餐需要自己解决。当生活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占据,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都是空中楼阁。
实习期,我的业务和厨艺都不熟练,经常叼着快餐店买来的汉堡,在工位上抹去嘴角的酱汁,焦头烂额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当我夜里10点坐在靠窗的位置吃掉刚热好的饭团,只能尽量在心里安慰自己:入门爬坡都是这样的,过一阵儿,等我适应了节奏,也许慢慢就能回到正轨,兼顾工作与生活。
没错,“吃好是最快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但对于此时的我实在鸡肋。忙来忙去的时候,吃反而被放在最后一位,能尽快吃饱就行,吃什么、好不好吃反而没心思顾虑。
高油高盐的外卖加上工作压力,使我脸上爆痘、体重增长,等我终于在工作上摸出一点门道,我决定一点点脱离外卖,自己学着做饭。
跟着网上的食谱做,往往做出来会超过一人食的量,而我又不具备随机应变的厨艺水平,一旦变化,做出来的菜必然翻车得惨不忍睹。因此,我经常连续两餐吃同样的饭菜,能守着锅吃就更好,尽量少刷几个碗。有时候甚至懒得去买菜,家里有什么菜就炖一锅,配碗米饭或者馒头也是很顶饱的一顿。
三
我长大了,理想的生活好像和我隔了一层玻璃罩子——我终于意识到,原来完美和体面背后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这天,我被项目赶得晕头转向,脑子里一边操心着一会儿要做的PPT,一边煮泡面,一不小心把半个蛋壳也掉进面里。当我烦躁得几乎想把筷子一摔时,突然想到,父母是否也曾经历这样的时刻?
那一瞬间,我好像突然理解了父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经历完职场的弯弯绕绕,下班还要到学校接我,操心我的功课,到家就马不停蹄地做晚饭,想方设法营养搭配,让我爱吃。
现在,我吃着订来的外卖或者自己做好的饭,脑子里常常想的是:赶快吃完,一会儿有个视频会议;健身卡好像快到期了,要不今晚去一下吧……实在有太多事情比吃饭重要。
时间真是奇妙。工作刚一年,从不解到理解到成为,在每顿饭的选择中,慢慢地,我好像真的完全继承了父母的“做饭糊弄学”。
前阵子放假回家,到傍晚快开饭时,看着戴老花镜玩手机的父母,我跃跃欲试地做了一锅番茄面——有菜有蛋,营养够了,咸淡适中,不至于寡淡,但也不至于鲜美到眼前一亮,是普通生活中很普通的一顿。
正出锅时,我妈笑眯眯地出现在厨房门口:“晚饭都做好啦?”
我点点头:“随便煮了一锅面条,看家里有什么菜就加进去了。”
她笑:“你终于理解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