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一边是清一色的梅桩,另一边是罗汉松、榆树等盆栽,大大小小的盆景疏密相宜、错落有致。
“这盆梅桩看着不大,但比我的年龄还大。我们村里有句民谣‘爷爷种花孙子卖’,说的是挖出一棵,就要种下两棵,不欠自然账、不断子孙粮……”4月16日早上6时,洪瑜在自家的盆景园,开始她的第800多场直播。
“90后”洪瑜,是土生土长的歙县卖花渔村人。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南京等地工作。2022年,洪瑜辞职回到村里,帮父母打理盆景,每天坚持在抖音做直播,讲述村里的人与事,介绍徽派盆景的“前世今生”。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在花丛中长大,对盆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刚下直播的洪瑜告诉记者,通过直播,去年她家的盆景线上销售50多万元。现在村集体与上海一家公司合作组建了专门的直播团队,还有20多位村民开直播、开网店,从事盆景线上销售,提升了徽派盆景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卖花渔村是一个只有600多人的小山村。村名由何而来?只因村民基本上靠卖花为生,且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鱼得水则活,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卖花渔村。
村里家家户户种花卖花,延续了1000多年,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漫步村中,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处处是盆景,满眼皆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全国其他盆景流派的中心,都位于人口集中、热闹繁华的城镇,以集散交易为主,唯独徽派盆景发源于一个小山村,栽培结合、自产自销。”歙县盆景协会会长、徽派盆景省级非遗传承人洪定勇告诉记者,卖花渔村坐落在山谷中,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为盆景植物的快速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山区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为树桩盆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和自然范例。2008年,徽派盆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一盆梅桩前,洪定勇一边向记者示范枝条蟠扎一边介绍,徽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基本是就地取材、师法自然,常用于盆景制作的植物有60多种,手法上采用压条与养桩并举,剪扎结合、以扎为主,传统造型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等,代表性作品是游龙梅桩。在全国历届梅花蜡梅展览会上,卖花渔村选送的梅花盆景作品,囊括了近一半的金、银、铜奖。
“徽派盆景艺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徽州雕刻、程朱理学以及徽商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洪定勇指着庭院里的各种盆景说,徽派盆景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讲究“藏气露势”,最大的特点是寓意于形,体现徽州人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艺术审美特点。比如游龙式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三台式寓有天、地、人之内涵,迎客式则为恭候嘉宾。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徽派盆景也不断学习借鉴其他流派,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卖花渔村党支部书记洪锦毅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村里的盆景销售旺季过后,都有20多位村民远赴福建、广西等地从事盆景制作,在带回100多万元劳务收入的同时,也带回了其他盆景流派的制作技艺和销售模式,引进了许多新的植物品种,为徽派盆景传承创新注入了活力。
“卖花渔村现有盆景育苗栽培基地2200多亩,栽种着大小梅桩和各种植物110多万株,另有占地500多亩、陈列着约15万盆盆景的展示区。”洪锦毅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期间,卖花渔村梅花绽放、清香四溢,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3月上旬,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安徽省歙县的卖花渔村呈现出一幅浪漫的景象,盛开的梅花将春日的风景描绘得生机勃勃,尽情欣赏春天的第一抹“心动”色彩。
村民张丽仙年轻时一直在苏州做豆腐生意,后来看到家乡变化大、有奔头,便回到村里种花卖花。2014年,她办起了“锦绣园”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近年来全年的营业收入与盆景收入大体相当。
“今年春节以来,农家乐营业收入有10万多元,盆景也卖了近10万元。”张丽仙说,现在村里基本没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在从事盆景制作和销售。
盆景成风景,卖花渔村加快推进文旅结合,把卖盆景变成卖场景、卖文化,探索“盆景产业+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去年,全村盆景销售额突破2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过200万元。
卖花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玉龙告诉记者,全村办起了13家农家乐和民宿,旅游及服务业从业人员150多人。目前,村里已连续举办13届梅花节,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0万元。卖花渔村也先后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