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人才

弥勒市西一镇:“党建+”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

时间:2024-04-21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积极探索“党建+”模式,着力建强组织、育强队伍,有效推动农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撬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发展万寿菊产业

  “党建+组织”,让乡村振兴方向更加精准。培优“领航头雁”。围绕村组队伍、驻村干部能力提升,聚焦发展种植产业、畜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轮训、“专题大学习”“党课大讲授”“党员大培训”等活动,广泛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3场次,覆盖200名村组干部,着力提升致富、服务群众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筑牢“战斗堡垒”。以推进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为抓手,转化提升后进党组织3个,打造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个,推动村党组织履行政治责任、严肃政治生活,更好担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建强“人才队伍”。立足西一镇产业发展规划,着眼全镇烟草种植、牲畜养殖、果蔬种植等方面专业技能人才,由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做思想工作,将120余人纳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乡村振兴驱动力更足。

  

  举办“祭火”节

  “党建+农业”,让乡村振兴基石更加稳固。用活一方水土。以“盘活闲置家底、做足水土文章、转化经营模式”为驱动,将“补丁地”变为“整块田”,把“闲”资产变成“活”资本。一方面,实施“入股”模式,投入121万元收购润泽合作社资产并成立西一镇永泽节水灌溉专业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15个,带动21户低收入户增收1万元以上,10个村集体受益9.68万元。另一方面,采取“土地+资金”模式,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弥勒西山山货分拣中心和西山农副产品冷藏保鲜链项目,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让山货走出大山、摆上大众餐桌,预计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壮大传统农业。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耕地面积保量提质,效益稳步提升。采取轮作、套种等方式,稳定种植烤烟2.46万亩,烟农创收1.35亿元;播种春粮7.2万亩,总产达2.02万吨,同比增长2.48%。发展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对市场更敏感的优势,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抱团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早桃、人参果亩、百香果、甜柿等特色产业8500余亩,实现产值2070余万元;990户农户种植万寿菊7704亩,产值680余万元。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带动110户养殖户上市鸡246万羽,养殖户获利807.74万元;2户养猪户出栏3737头,实现畜牧产值1.1亿元。

  

  产业化养殖鸡

  “党建+文化”,让乡村振兴活力更加彰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做优集镇、做美乡村”的发展思路,突出集镇“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文化设施建设。2023年投资480万元,在集镇建成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多项球类运动场。全镇现有篮球场51个、摔跤场45个、祭火广场1个,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逐步形成。深挖传统民族文化。发挥组织优势,汇聚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智慧力量,挖掘乡土人才110余人。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学,打造鲜活的群众文化精品,编排《火祭》《阿细霸刀舞》《阿细人民跟党走》等阿细音乐舞蹈作品20余个,让村民唱好自己的歌曲、演绎身边的故事。办好多彩文化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三话六学”为主线,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13支文艺分队进农村,把文化活动搬到田间地头、文艺作品送到家门口。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之中,让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文化惠民“升温”,拓展成“惠民项目”,促进农民增收。举办“祭火”节、摔跤运动会、“村BA”等文化活动20余场次,累计吸引游客10万人次,创收1000余万元。

  

  游客在樱花树下“打卡”

  通讯员 毕龙金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4/15/4446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