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人才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治理“密码”

时间:2024-04-13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共融共建共提升,乡村治理成效逐渐显现。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卫生村”“文明村”,成为市、县两级农村危房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的典范,并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5部门共同审核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激励培养,撬动人才“大能量”,为乡村治理聚“智”。村党组织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村干部积分制管理为举措,通过比积分、看成效,实现“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形成村组干部“各司其职、履职尽责、紧密协作”的工作氛围。将杞麓湖保护治理、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矛盾纠纷排查等重要任务、重大事件作为“试金石”,鼓励村组干部队伍挺起腰板挑大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担当出力,直面矛盾,竭尽全力为百姓服务,为群众尽责。推荐优秀青年参加青年人才“双带双培养”培训,努力提升自治本领、法治思维、德治素养,为村(组)储备讲政治、善治理、会服务的“新鲜血液”后备队伍人才。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在外经商、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才等回乡参与村庄建设,结合村情实际,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勾勒家乡蓝图,村庄规划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

  创新管理,激发治理“新活力”,为乡村治理聚“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设置“文明新风督导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理论政策宣传岗”等岗位,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安排无职党员到岗轮流履职,使党员队伍迸发勃勃生机活力。结合村情组建爱湖护湖党员先锋队,推行“网格化”管理,安装农药袋(瓶)收集箱300余个;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环卫活动,打好“党员+群众”“村组+农户”等组合拳,实行包片(户)、“红黑榜”管理等制度,做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乡村生态建设,集体筹资50余万元用于栽种樱花、绿化景观树等花卉苗木,实现由“环境脏乱村”向“秀美宜居村”的华丽转身。围绕乡村治理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村庄主要路段(路口)安装200多个视频监控探头,充分利用雪亮工程、网格化数据管理,党建加网络融合技术,推动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打通信息壁垒,推动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发展产业,点燃致富“强引擎”,为乡村治理聚“能”。村党组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和小型百姓购物农贸市场,有效解决“以路为市”、卖菜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拓宽群众蒜苗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六街村农贸市场已成为玉溪市最大的蒜苗交易市场,年交易蒜苗达到1700余万公斤,市场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开展以“乡村振兴联农带农”为主题的林下天麻种植,探索出“党总支+小组+农户+公司”发展新模式,成立通海源森天麻专业合作社,由村组干部带头,采取一对一帮扶服务,按照每户入股3000元的方式,实行农户栽种,公司免费提供菌种、天麻种、销售和技术等服务,推动形成致富新路子,点燃群众增收致富“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实现了“入股分红”。同时,六街村不断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以村民出地、村委会管理、第三方投资的方式建成占地面积100余亩的养殖小区、50多亩早熟无核品种的夏黑葡萄种植基地等,每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600万元以上,实现由“空壳村”向“实体村”的蜕变,带动形成村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杨立伟(通海县民政局)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4/7/4440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