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从哪里选人?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除了党政机关,还要注重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选拔优秀人才。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
“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出自北宋欧阳修的《乞补馆职札子》。
欧阳修在宋代是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位列“唐宋八大家”,而且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这篇《乞补馆职札子》中,欧阳修提出:治国理政需要大量人才,选拔人才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要放眼五湖四海的全局,广开进贤之路。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论述了“勤劳夙夜、以办集为公者”的材能之士,可以“与之谋虑天下之事”的儒学之臣,指出以材能之士分别处理各项政务,以儒学之臣“决疑定策、论道经邦”,则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欧阳修不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见解,而且在实践中也不遗余力。他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大力推荐,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不仅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有张载、程颢等旷世大儒。“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看中、推荐而名扬天下。北宋名臣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也都得到过他的欣赏与推荐。
中国古人早就明白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有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的一篇“鹿鸣”,就讲身边都是品德高尚的贤能之士,所以事业才能壮大,“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先秦时期,用人方面极具典型意义的是齐桓公。齐桓公原想任命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而管仲以前曾带兵截击齐桓公,并用箭射中了他的带钩,应该说二人是有一箭之仇的。但是听了鲍叔牙的大力推荐,齐桓公决定冰释前嫌,立即寻找并启用管仲为相。果然,管仲不负所望,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自己也获得“春秋第一相”之誉。
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开国功臣并称“西汉三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都城招待文武百官,在谈及刘邦与项羽的区别时,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则说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守国安民不如萧何,领军打仗不如韩信,只是自己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段历史,恰如其分地证明了一句古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炮火连天中,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这块人类精神的高地、进步青年的绿洲。于是,穿过八百里秦川,闯过国民党封锁,“四方八面来了学生几千,活泼、聪明,全是黄帝的优秀子孙”。1938年至1939年,这股潮流进入高峰,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景观。据统计,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6万人,延安一时间真可谓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进步与光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向我们聚集,这段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大发展和奠定未来走向的重要时期。在这里,我们党培育了一大批建国精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面对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加需要我们“用人非止一端,取士不以一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