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建设

【历史文化源流】不惰者 众善之师也

时间:2022-01-17 文章来源:民政部社会组织纪检监察工作平台 作者:佚名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出自东晋葛洪《抱朴子》,原文为:“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意思是,坚定的意志,是建功立业的保障;不懒惰,是一切成功的根本。

  提到葛洪,许多人首先想到他是炼丹家和医学家,其实葛洪的经历非常丰富。他出身江南豪族,幼时父亲去世,他就靠砍柴来换回纸笔,利用尽可能的时间学习,经常学到深夜,当地人称赞他为抱朴之士,所以“抱朴子”就成了他的号。

  葛洪后来参军,任将兵都尉,因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后来晋元帝司马睿即位,任命他为朝廷属官,并赐爵关内侯。

  当然,葛洪为世人所记住并称道的自然还是《抱朴子》。该书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外篇50篇。内篇主要论述宇宙本体、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等。外篇则主要谈论国家社会:论人间得失,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爱民节欲、修身著书等。“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就是出自《抱朴子·外篇·广譬》。

  勤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德。据《尚书·周书·周官》记载,周成王平定淮夷、回到丰邑后,与大臣一起总结周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就明确提出各级官吏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诗经》称赞申伯“亹亹申伯、王缵之事”,意思是申伯非常勤勉而且能力强,所以朝廷委以重任、让他治理南疆。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出身寒微,早年求学齐国,与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但是穷困潦倒、狼狈而回,遭到家人的耻笑。苏秦自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找来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昼夜勤奋苦读。到了夜深人静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继续读书,终于学有所成,佩戴六国相印。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公元825年,唐朝廷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当时的苏州是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各种事务繁多复杂。白居易认为自己属于天资不高的人,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于是,他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应酬,一心处理政务、勤于任事,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为苏州留下永久的美好记忆。

  一勤天下无难事。毋庸置疑,勤劳已经作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天然的内在精神。过去,我们依靠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今天,我们依然依靠勤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溯新中国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无数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勤劳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国富民强。

  走向未来,我们同样离不开勤劳奋斗的精神和实践。今日中国,正面临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需我们凭着勤劳、智慧、勇气,以信仰、信念、信心铸就精神的力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这些精神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动力。(穆铎)

  


原文链接:https://jijian.chinanpo.gov.cn/ds/210975c1a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