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时评

年轻干部“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时间:2024-03-09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年轻干部,要深入了解国情,真正做到“接地气”,需要回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像一粒种子一样扎进土地,在基层的沃土上不断汲取水分;像一眼泉水一样向外涌动,在一线的源头中不断净化自身,才能茁壮成才,水积成川,“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接地气”才能“听民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秉承着为家乡服务的情怀,作为“三门”干部,我在下到基层的第一天起,虽空有为民办事的热情和决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村民融合在一起的故事给了我答案。面对纯真、朴实的群众,努力获得好感和信任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真正做到“以真心换真心”,热情回应、耐心倾听、认真办事,群众就能感受到这一份真诚。在一次次的走访入户中,我体会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向群众学、说群众话,明白群众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解群众表达问题的语言逻辑,才能真正全面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在一次次的政策宣讲中,我体会到方式方法的重要性,照本宣科、照章办事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只有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案例,才能让好的政策真正被群众理解和接受。

  “接地气”才能“悟实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下基层前的动员会上组织叮嘱我们,到基层不是当指挥官、教导员去的,而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当村里新修了蓄水池、清扫了塌方路、发展了产业,在看到老百姓的反馈后,我明白了,让群众笑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让群众叹气的办法就不是好办法。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本着当学生的态度,问计于民,“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才能全面掌握情况,摸清基层实情,做到心中有数。

  “接地气”才能“出实招”。俗话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刚入职单位时,我很幸运地接触到了很多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重要方针政策的出台,然而很多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管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尽快熟悉本职工作,但也仅停留在熟悉文件内容、熟练相关操作的层面,对于为什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具体要如何执行落实、落实起来有什么困难、真正执行中又有什么问题等实际情况看不到更想不到,也就难以与之共情。在下到乡镇、村组之后,我跟着大伙一起去地里搞集体经济发展魔芋,到青年能手家中了解养鸡的艰辛历程,到村民家中了解工程项目使用情况,在这里,我看到了基层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工作开展方式,听到了基层的成和败、难和易、沿和革,想到了基层困难、问题、矛盾的背后成因,我明白了干事创业决不是脱离基层、“大笔一挥”“拍脑袋决策”,只有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统筹基层实际情况,结合省、州、县发展定位,才能真正出实招、办好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年轻干部在广阔的基层中扎根、淬炼、成长,脚下更“接地气”,心中方“有底气”,才能带着良好的“精气神”奋发向上,成长为群众遮风避雨的大树、与群众风雨同舟的江川。

  吕颖洁(德钦县拖顶乡党委)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3/6/4418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