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发展

奏响巴蜀文旅协同发展乐章

时间:2024-03-02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核心阵地和实践平台,是以“文旅+”产业为载体、以跨区域协同机制为纽带的产业经济共同体,辐射带动川渝两地。当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新时代新征程,川渝两地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要素无障碍交互、资源最优化配置、市场最大化开发的“文旅经济区”。

  消除行政区利益边界。建立专班“省市直管”,依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域内具有代表性、跨区域协同发展需求强烈的重点区域开展试点,挂牌成立经济区管委会,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全权推动各试点区域工作。专项考核“量身定制”,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指导,落实推动巴蜀文旅协同发展的相关要求,针对各试点区域量身定制工作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权限,由重庆四川两地党委组织部会同文化和旅游、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共同制订专项考核办法,引导行政管理与属地适当分离、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利益分配“以强扶弱”,针对各地文旅经济发展不均衡、各方收益不对等的问题,在试点区域探索建立利益分配创新机制,综合运用转移支付、发展补贴、代工代运营等方式,以“多”补“少”、以“强”扶“弱”,在保证各方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发展“利益均沾”,进一步消除区域壁垒。

  畅通经济区要素渠道。保持政策一致,针对文旅产业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重点难点,梳理跨区域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堵点痛点,立足“放管服”改革,针对文旅企业异地注册、跨省市审批、跨区域引才用工等需求,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形成两地互认的统一标准,建立两地共享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和政策保障“有形之手”的引导激励作用。推动基建一体,针对新建景区景点、文创基地等重点对象,争取国家相关支持,合理规划建设“水公铁空”线路,及时配套人流、物流保障通道;依托已有“水公铁空”线路,针对试点区域中心城区、品牌景区景点、重点文旅度假项目开设旅游专线、增设公交站点,搭建客源互补、市场互惠的通道体系。

  营造共同体发展生态。开发协作,坚持“以我为主、统筹联动”原则,统筹开发试点区域内文旅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协力建设,针对投资较大、建设和回报周期较长的重点项目,由领导小组在省市级层面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集团”等平台,既为各试点区域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提供支持,也能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避免债务及金融风险。协力运营,针对文旅经济“重口碑、重体验、重营销”的特性,在试点区域内的中心城区、景区景点互设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推广“内循环”,实现资源利用“内循环”;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整合区域内宣传推广渠道,常态化开展集中营销,通过开辟域外“城市展厅”、开设旅游度假精品线路等方式,形成客源聚集“外循环”。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常委、武隆区知联会副会长、博象文旅集团董事长)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45597.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