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今年的春节长假原本是没有计划外出的,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团聚,大表嫂刷手机发现重庆到宁波的机票很便宜,于是就提议到宁波去看看。说到这,我婆婆和二舅特别兴奋,因为宁波是他们父亲的老家,他们强烈推荐让我们两家带上小孩去老家走走,看看那里的变化。于是赶紧买机票,收拾行李,大年初一清晨6点,一场说走就走的回乡祭祖就这样启程了。
我婆婆的母亲是上海人,跟我婆婆的父亲结婚后,夫妻俩当年在上海标件厂工作。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大批上海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繁华的上海,踏上了前往重庆的列车,这其中就有我婆婆他们一家。当年上海内迁来渝这么多企业,那些上海人,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有一些人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家乡,还有不少人把重庆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最后都留在重庆,度过了青春、度过了中年,在同一个国企单位一直到退休。我婆婆的父母便是如此。30多年前,我婆婆的父亲身患重病,为了落叶归根,在离世前他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后长眠于此。婆婆的母亲今年已经94岁高龄,记忆力严重衰退,曾两次脑梗住院,行动十分不便,婆婆和二舅留在重庆照顾她。这次的宁波之行,也有另一层意义,替长辈们去走走亲戚,听听乡音,感受另一种乡愁。
宁海置县始自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这里也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到了宁海小舅家,他赶紧给我们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糕。前段时间一条看似吐槽实则是展现饮食文化的微博上了热搜——“年糕是每一个浙江小孩的童年噩梦”。其实在重庆,我们家也经常吃年糕,家里不知道吃什么菜的时候,我婆婆就弄一盘豆芽韭菜肉丝炒年糕;家里的剩饭吃不完的时候,她就弄一锅年糕煮汤饭;家里没准备主食时候,她就煮一锅年糕雪菜笋丝汤……总之,年糕就是一款可以任意搭配的食材,既可以是一道菜,也可以是一道主食。我婆婆说,当年内迁到重庆,父母和兄妹几人吃不惯重庆的饮食,年糕是家里必备的食材。
这种饮食文化和习俗,悄然浸润着一代代人。就比如我老公的大舅妈,她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她结婚后,家里做饭也离不开年糕。我老公和大表哥更是跟浙江小孩一样,是吃着年糕长大的重庆人。大表哥说,在他小时候,重庆不好买年糕,家里还自己做年糕。而我和我大表嫂我们这些嫁到浙江家庭的媳妇,家里做饭也时常有年糕。如今,我女儿和侄女也喜欢吃年糕。
宁波的年糕,主要原料是米,经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呈现出软糯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在宁波人的日常生活中,年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春节走亲戚的这几天,我深有体会——早饭吃年糕,午饭吃年糕,晚饭的餐桌上也有年糕。无论是炒菜、煮汤,还是炸制、片炒,年糕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其中,荠菜肉丝炒年糕在餐桌上最常见。这道菜色香味俱佳,既有荠菜的清香,又有肉丝的鲜美,再加上年糕的软糯,让人回味无穷。我想说,年糕才不是浙江小孩的童年噩梦呢,年糕是浙江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仅是爱,更是一种乡愁。
从抗战陪都时代开始,重庆就有很多内迁工厂。三线建设时期,内迁重庆的工厂更是投入更多、规模更大。三线建设给重庆当年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对重庆的工业实力、道路交通、城镇建设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不仅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创造了不朽的传奇,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三线精神。
在大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命运无法自我选择,我婆婆父母这一辈的内迁家庭,他们个人的选择极小。他们的血泪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但他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就如同这年糕饮食一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不断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