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诗经·秦风·小戎》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形容的是女子思念性情温润如玉的丈夫。可见,在先秦时代,我们的文化里就用玉来形容人的品性了。
对于玉的解释,《说文解字》写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可见,要想成为“玉”,不仅要求是块漂亮的石头,更要具备德行。而玉的外形和特质,正对应着人的品行。
《礼记·聘义》说:“君子比德于玉。”
“温润而泽,仁也”。不论是色如新柳的绿玉、色黑如漆的墨玉,还是色泽如脂的白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温润清明。玉质纯,性纯粹曰温,“玉在山而草木润”,此为温和宁静,润泽万物。儒家强调“仁”,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正与儒家仁爱思想不谋而合。
“廉而不刿,义也”。玉出之于石,经打磨,将棱角磨平,呈圆润之态,故有“玉不琢,不成器”一说,这也意味着严于律己、勇于磨砺。玉本坚硬,只断不弯,是为“义”;即使断裂有棱边,也不会割伤别人,是为“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为“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把“义”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凡事合义即做,不合义即废。《春秋》里有子罕辞玉的故事,有人把玉作为宝物,子罕却把不贪财物这一德行作为宝物。“廉而不刿”就要求君子要葆有廉洁公正的品格。
“垂之如坠,礼也”。玉坠下,以己为卑,以人为尊,正如成熟的稻穗永远低着头一样。孔子信奉周礼,他把尊尊和亲亲作为两个重要的原则,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敬畏,强调孝悌之道。玉之坠,就像一个恪守礼的人永远持有谦卑之态,以达到明礼通达的程度。
“缜密以栗,知也”。玉的质地缜密而坚实,外表清润不垢。若轻轻击打玉石,便会发出清越的声音,并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由此看来,玉是有智慧的,并能将智慧感染给身边的人。卞和将璞玉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因他们轻信玉工,认为卞和有意欺骗,砍掉了他的双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终得文王慧眼,这一块隐没深山的宝玉才成为稀世珍宝。如果说卞和献玉是忠,那么文王识玉则是兼听的“知”了。
“孚尹旁达,信也”。玉的色彩晶莹剔透,光华自内而发,内外相济,表里合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了信用,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常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有德的君子呢?做到内外通透,所见皆实,所遇皆善,所为皆仁,恐怕就坦荡无惧了。
时光流转,“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含义慢慢地从思妇之情延伸到君子之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敬玉爱玉以崇德,观玉以省察自身,就能时时看到清明如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