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将沙产业做大、做精、做出品牌,继续弘扬蒙古马精神,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刚刚当选为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林产业协会会长殷玉珍的肺腑之言。
冬日的乌审旗玉珍生态园,一排排樟子松、侧柏依旧青翠。玉珍展览馆里,“时代楷模”“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华环境奖”……满墙荣誉背后,是殷玉珍扎根毛乌素沙地近40年,与当地群众一起守卫家园,将荒漠变绿洲的奋斗故事。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的萨拉乌苏村,位于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这里曾黄沙漫天,寸草不生,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40年前,殷玉珍刚嫁到这里时,婚房是多半截子埋在沙地里的“地窨子”。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面对恶劣的环境,生性倔强的殷玉珍发誓说。
沙漠的荒凉,丧子的悲痛,生活的贫苦……这是殷玉珍婚后的日常。拥抱沙漠,以种树的形式,她开始了新生。为了种树,丈夫白万祥出去找活干,掏粪、打工、盖房子,不要钱、不要粮,只要树苗。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
从种第一批树起,殷玉珍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脸上和胳膊上被风沙吹打、蒸烤掉一层皮。每年要穿破10多双鞋,种树用的铁锹、镐头、树剪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掘土和插眼撒树种、草籽的钢钎也磨短了一尺多。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殷玉珍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那就是在沙漠与荒野连接的最外围种植灌木丛,种下枝干粗大的杨树,这些树木圈起了一座“堡垒”。在“堡垒”的中心区域,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茁壮生长,玉米、西瓜、土豆和谷子也有了收获。
殷玉珍种下的树林,有不少是“三北”工程的组成部分。这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45年来,已经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建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也为‘三北’工程出了力。”殷玉珍说,新时代,国家对造林支持力度持续增加,种树补贴也增多了,这让我们决心更大,现在已经建起了4000米的防风带、6750米的运水渠道和19000立方米的土层。70000多亩荒凉的沙漠,硬生生地被殷玉珍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因为种了树,不起风沙了,雨水也多了,沙漠也能长出庄稼了。”2022年,殷玉珍引进谷子新品种,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熬出来的米粥油亮亮。她还种了30亩沙漠玫瑰,要把玫瑰产业链条拉长,做成玫瑰茶、玫瑰饼、玫瑰酱……现在殷玉珍每年收入100多万元,“种树能人”成了“致富能人”。他们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治沙种树,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多户,家家年收入都不少于30万元。
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头。殷玉珍正是像蒙古马一样,认准了治沙这个目标,一往无前,驰而不息。“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用40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漠创造出了7万亩绿洲奇迹,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海里甚至有了鸟儿筑巢。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沙海有尽头,绿色梦无边。在殷玉珍对未来的规划里,进一步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但向沙漠要绿色,也向沙漠要效益。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李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