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傣剧《刀安仁》选段
重磅来袭
《金色时光》杂志自2023年第1期开始
新开“经典剧目”栏目
每月一部剧
部部是经典
第十三部
为您带来
傣剧《刀安仁》
刀安仁点燃由干崖制造的给干崖带来光明的第一根火柴
傣剧《刀安仁》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精心打造,剧情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细致。该剧自2012年上演以来,斩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金奖”等多个奖项,对弘扬傣族优秀文化,加快推进德宏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刀安仁领导德宏各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入侵
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1891年,19岁的刀安仁承袭土司职。同年,英帝国主义入侵干崖等地,刀安仁征调四五百名士兵到铁壁关地区安营扎寨,保卫祖国领土。然而,清王朝的腐败,使刀安仁和各族群众浴血奋战的成果毁于一旦。
为寻求救国之路,1905年,刀安仁带领傣族青年男女到印度、缅甸考察学习。回国后,刀安仁创办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滇西起义。此时,革命党人秦力山来到干崖,见刀安仁胸怀大略,赞扬他是难得的革命斗士,介绍他东渡日本留学,并将他举荐给孙中山和黄兴。
孙中山认为,刀安仁是少数民族领袖,又是抗英英雄,决定吸收他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支持下,刀安仁回国筹谋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1910年,刀安仁带领的由傣、景颇、阿昌等各族人民组成的滇西国民军共计9个营800余人昼夜兼程赶到腾越,参加腾越起义。
腾越起义后,刀安仁倾尽家产,筹措大量军费,支援起义军向纵深发展。正当革命蓬勃发展之时,刀安仁遭人暗算,被捕入狱。后经孙中山等人合力营救出狱,因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卧病不起。1913年,刀安仁在北京病逝,享年41岁。孙中山听闻噩耗十分痛惜,题写“中华精英,边塞伟男”挽联追悼,北京市政府追谥刀安仁上将军衔。
刀安仁率干崖众乡亲祭拜谷神
演绎傣族百年英雄
“温和的春风吹绿了干崖山川,坝头坝尾披挂着五彩的锦缎,山清水秀是我们祖先的乐土,勤劳的人民把守着锁钥边关……”帷幕拉开,大榕树下,一位长者以佛经讲唱的方式叙述刀安仁的一生。随着他的讲唱,观众逐渐沉浸在这部传奇傣剧之中。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刀安仁》在传统傣剧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讲傣语、唱傣歌、跳傣舞等,进一步丰富拓展传统傣剧形式。“我不过是一条小溪,时刻想念大海的宽广;我不过是一棵青树,只想努力向阳生长。我看到,我看到我们傣家这条小溪,早已经汇入中华各民族的江河奔涌到海!我看到,我看到我们的祖国像饱经沧桑的大青树,正伟岸挺立郁郁苍苍。”剧中这段独白,听来让人热血澎湃。
在剧情方面,该剧由《铁壁抗英》《躬耕官田》等8场戏组成,民族特色鲜明,艺术魅力深厚。
“傣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东南亚的艺术明珠’。用傣民族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刀安仁这一傣家英雄形象,傣剧为《刀安仁》的剧本打造提供了一种十分恰当的艺术手段。”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刀安仁》既充分展现傣剧的艺术魅力,又促进傣剧艺术的提升。
腾越起义
集中呈现傣族文化
《刀安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剧与人物事迹完美融合,通过傣剧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再现刀安仁“边塞伟男”的英雄形象。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在《大型傣剧<刀安仁>独具魅力》一文中写道,传统傣剧唱腔基本曲调是在傣族民歌、民间歌舞和宗教叙事歌曲基础上形成的戏调,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前者为男专用,后者为女专用。羽调式主要流行于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流行于芒市。唱词大部分分上下句,长短不拘,但有严格的韵律。之后,吸收了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演唱时伴之喜、怒、哀、乐等表情和一些模拟动作,同时在特定的情节中加入舞蹈表演。
据了解,《刀安仁》汇集了傣剧、傣族传统武术、傣族孔雀舞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还采用现代元素的民族舞蹈、音效、服饰等,在增加观赏性的同时,更能集中展现傣族传统文化。此外,《刀安仁》的主要演员皆为傣族,这种“从少数民族中来,到少数民族中去”的传承演绎,有利于呈现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创作上,该剧采用“傣族戏剧多元交响化”的表现手法,在作曲、音乐制作、唱腔设计等方面既对民族音乐素材深入挖掘,又不落窠臼。
“《刀安仁》以傣族多姿多彩的生活为背景,剧中,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高贵富丽、典雅艳丽的傣族服饰,古典与现代韵味交织的傣族音乐、舞蹈,将傣剧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云南著名音乐人沙玛学峰评价道。
记者 杨旭东通讯员 何成全/文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干崖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刀安仁》剧情简介:
该剧完整展现了刀安仁从一名封建领主成长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曲折心路历程,彰显了以刀安仁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特殊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