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在全省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衔接推动过程中,元阳县依托民族、生态、区位优势,按照“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的发展思路,建立“1名党员联系5户农户,指导发展N种多元产业”的“1+5+N”机制,推动土陶产业与新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打造出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康养“土陶村”,探索出“党员联户传帮带、兴产富民促振兴”的文旅致富路。
回引人才,外出取经,确定联农制陶发展思路。坚持“小切口”调研,积极回引大学毕业生和乡村“土专家”、田博士,以党支部为引领,召集党群代表、政协委员、乡土人才围绕“土陶资源开发”的主题召开“板凳会”“院坝会”等研讨会20次,深入制陶农户小作坊、田野一线调研4次,确定了重点发展“非遗傣陶创新开发和乡村休闲旅游”两大产业的思路,以便带动村子发展,带领群众致富。谋思而后行,村党支部践行“十种鲜明导向”,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组织全村54户农户外出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文旅经营服务技能,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用转化的“躬耕学习”下深入思考干成了什么、谋划了什么、实施了什么等的“五道思考题”,促推形成了以傣陶文化开发为主线,发展多肉种植、庭院经济、民宿服务等多元产业,盘活所有资源“联户”扩大促农增收成果的具体实施步骤,擎画了文化那里、绿美那里、活力那里建设蓝图。
联农带户,集体制陶,土陶摇身成为明星产业。坚持回答好全省学习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现场会提出的“六件事”,以千方百计促农增收为目的,在村党组织的统一规划下,那里村以保护和发展傣陶制作技艺为主线,深入挖掘傣陶技艺、产品和生活特效,投资250万元建设傣陶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实现土陶制作从单一、小量的“家庭小作坊”向种类齐全、规模巨大的“工业流水线”转型换新,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并被附加独特的文化“LOGO”和标识,产品类型多达50余种,日产量200余件,每天销售额最高3000余元,“那里土陶”名声鹊起于县内外。以联农带农为目标,成立元阳县傣陶陶瓷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主导全村54户村民参与傣陶手工生产制作销售,为游客提供揉泥、拉胚、修整、个性化装饰、烧制等土陶制作体验,“陶民”变身“股民”,“村民”变成“社员”,“社员”又当“师傅”,多样就业方式“扎紧”增收钱袋子。坚持“既强化文化传承和延续,又提供自主就业保障”,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州民族师范学校签订合同协议成立实训基地,邀请老一辈制陶人李秀芬等对村内外年轻一辈定向培训,共培训5场180余人,其中13人成为“专家型”傣陶指导员,强化了土陶工艺设计与制作和用途开发,4户村民在家开设“傣陶小作坊”,配合傣陶实训基地助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叩开土陶走向县外的市场大门。
盘活资源,融入文旅,多维体验带火乡村经济。那里村以“土陶”产品为依托,盘活用好零散闲置空间,采用“核心街区统一打造+农户自主改造布局”的方式,利用废旧的石头、木料、瓦罐等材料在农户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多肉”栽进“土陶”,前庭后院转身成为“多肉植物大观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打卡亮点,吸引游客驻足,带动土陶促销。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为基础,投入1300余万元,建设土陶农家乐、休闲农园观光栈道、特色树屋体验区,应景打造集河道观光、村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广场,延伸开发森林探险、周六“村”晚、儿童沙池城堡、文创夜市等业态,催生出“节日经济”“周末经济”“夜间经济”,多种文娱模式吸引南沙城区、县外游客慕名前来消费,不仅让村民的收入有了质的增长,更激发了村民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由“输血”向“造血”的巨大跨越。目前,那里村村庄经营日收入达3000元以上,54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达100万元;有18户村民在村内经营冰饮、炸串、烧烤、民族服装等个体产业,广大村民返乡入市,实现“家门口”的稳定就业。
唐晓靖(元阳县委组织部主题教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