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纪实

青海1万余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 真心真情真帮扶 凝心聚力助振兴

时间:2024-01-06 文章来源:青海党建网 作者:佚名

  “驻村工作虽然辛苦,但村民们的一声声感谢,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驻村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使命光荣、意义非凡。”

  “来村里,我们就要当好村民们的‘引路人’‘暖心人’‘责任人’‘带头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

  2021年7月以来,青海省委组织部先后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搬迁村(点)、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1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两年多来,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扎实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时刻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从“驻村人”向“助村人”转变,全力以赴解群众之所忧、纾群众之所困,坚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回群众的幸福指数。

  

  

  脚沾泥土 心怀真情

  背着背包,带着行李,杨富林2021年7月来到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东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有前任第一书记的“传帮带”,但担任第一书记,还是头一回。放眼望去,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到东巴村的第一天,他就和工作队的同事一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深入脱贫户、监测户、特困供养户家中访寒问暖。“心中有数,工作才能有思路。”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杨富林的身影无处不在,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家的基本情况。

  “万德才让想学一门手艺、范有艳因找不到工作发愁、马昌福反映邻里纠纷……”翻开杨富林的驻村日志,这段话格外显眼,作为青海省驻村干部中的一员,这是杨富林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

  640 (3).png

  杨富林走村入户了解村民情况。受访者供图

  两个多月下来,杨富林发现,要凝聚村子的向心力,首先要解决村“两委”遇事不沟通,单打独斗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杨富林邀请有威望的老党员,通过单独谈、大会讲,道理越讲越明,事情越说越透,思想的疙瘩解开了,误会和误解消除了,村“两委”的心气又回来了。

  紧接着,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建制度、立规矩,抓管理、促提升,设立党员先锋调解室,组建老党员纠纷调解队,化解群众的难事愁事烦心事,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提升,村风民风不断转变,东巴村彻底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640 (2).png

  东巴村举办趣味运动会。受访者供图

  村风民风得到转变,如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问题接踵而至。村集体没有产业,村“两委”一筹莫展,多方学习取经回来后,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发展藏系羊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在支部牵头、部门支持下,争取资金建成了东巴村藏系羊养殖场,当年收益21.3万元,“这让大家觉得吃再多苦,都值得。”杨富林难掩喜悦之情。村集体经济盈利后,结合挖掘东巴村距离县城近、交通便利的优势,确定“近郊农村服务城镇”的发展思路,种植反季节蔬菜,年均增收16万元,带动村民就业30人。

  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一件件“问题清单”变成惠民实事。东巴村陆续举办了家政服务、挖掘机驾驶、电焊等技能培训班6期150人次,帮助8名高校毕业生、30名待业青年就业。“驻村干部就得要脚沾泥土,心怀真情。”杨富林满怀信心,只要用心用情做好每家每户的小事,真心实意地为村里办事,群众工作一点也不难。

  

  

  驻在村里 住进心里

  “谢谢陈书记帮助我,重返校园真的很开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说这话的小姑娘是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上李家村的村民。她是外公带大的,外公去世后,家里人就不让她上学了。得知这个消息后,驻村书记陈龙威第一时间上门耐心劝导,家人终于同意她继续上学。为了让小姑娘安心上学,陈龙威还联系爱心企业,每年为她资助2500元。“看着小姑娘脸上开心的笑容,我们也很欣慰。”陈龙威说。

  “驻村就要住进群众心里,而住进群众心里,就要着眼村民最希望解决的难题。”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甘沟门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秀玲的感受更为深刻。走访时发现村里有一户残疾人家庭,刘秀玲将有关信息上传到就业需求库进行匹配,及时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务工岗位;很多妇女在家照顾家庭,没有收入,村里想方设法办服装厂,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640 (1).png

  刘秀玲(右一)前往脱贫户苗德强家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为乡村培养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这是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中思考的重要内容。

  返乡毕业大学生,生于村、长于村,对村子有感情,又见过世面,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为了有效将返乡大学生组织起来、作用发挥起来,果洛州达日县建设乡沙日纳村驻村第一书记公保东知带着村“两委”班子召开村民大会表决,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的40%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面向脱贫户、监测户、返乡大学生开发公益性岗位24个,将4名返乡大学生充实到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加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力量。

  640.png

公保东知带着村“两委”班子与村民讨论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海北州门源县东川镇碱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钺龙敏锐地发现,林麝养殖收益高、见效快,但作为特种养殖产业,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为此,李钺龙及时选派两名致富带头人前往甘肃华亭昌源林麝养殖厂开展了半年的学习,与华亭市林草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继续选派两名能人前往陕西凤县学习林麝救治技术。通过人才培养,全村要求学习林麝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人才队伍开始壮大。“一个好项目、一批能人培养,带动了群众观念的转变,为致富产业的壮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钺龙对未来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还记得今年驻村工作期满即将轮换时,十几位村民自发到县里请求留任我们工作队的场景,这是群众对我们驻村工作队最大的肯定。”公保东知说道。

  进百家门、了百家情、晓百家难,遇事共商量,问题共解决,责任共担当。这是驻村工作书记们的常态,他们深入调研、摸透村情、理出思路;他们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成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没有华丽的外表,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满腔热情;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而执着坚守!


原文链接:http://www.qhsdj.gov.cn/html/gbgz/20240103/303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