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文绍英的微信号设置很特别,想添加她为好友,无需身份验证,就能直接添加并联系到她。这是她有意为之。
身为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街道张家坡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文绍英不仅要操持社区“大家”,还经营着一个爱心“小家”。之所以这样设置微信号,就是为了方便陷于困境的孩子及家长能尽快联系到她。从23年前起到现在,在文绍英帮助下,已有761名困境孩子顺利求学,其中412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她也因此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文妈妈”。
115元开启的公益之路
走进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街道张家坡社区“文绍英爱心之家”,目光顿时被右侧的照片墙吸引。其中一面墙上,密密麻麻贴着734个孩子的照片。一张画质略微模糊的照片,被展示在照片墙的正中位置。画面中的女孩笑容灿烂,这是文绍英资助的第一个孩子。
2001年,永川区朱沱镇的一家文具店内,文绍英正为儿子挑选文具,听老板娘聊到,家住附近的肖雯父亲下岗、母亲患病,连支付来年的学费都困难。文绍英听着心酸,掏出115元钱,托老板娘转交给肖雯:“让她安心读书,我来帮助她完成学业。”
回到家,肖雯的遭遇在文绍英脑海中不断浮现:“说不定有孩子和她一样,需要人帮一把。”她干脆一有空就搭上摩托车,往朱沱镇周边学校钻,专挑午饭时间进食堂,看看孩子们都在吃些什么。
这一看,又让她泪目不已。一个胳膊缠着纱布的女孩正独自吃饭,下饭菜竟是一瓶辣椒酱。老师低声说,女孩名叫张雪梅,六旬养父自顾不暇,照顾她更是力不从心,她的胳膊脱臼1个多月了,伤口仍在发炎。文绍英急了,立即将张雪梅送进医院。
经过近1个月治疗,张雪梅逐渐康复,文绍英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原来我可以改变这么多事!”经此,她毅然踏上公益之路,仅她独自资助的孩子就达93人。
“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甚至可能影响几代人。”在文绍英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图自己舒坦,“既然我有能力让别人过得更好,为什么不做?”
325颗跃动的爱心
2007年4月的一天,文绍英收到求助称,刚上大学的朱晓维家中突遇变故,学费成了难事。她联系到一位朱沱籍的建筑商,几番沟通之下,对方答应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朱晓维等孩子完成学业。
原来,伴随前来求助的孩子数量增多,文绍英意识到,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如成立公益组织,邀请爱心人士一道出力。当地党委、政府也大力支持,于2005年8月助其在朱沱镇港口社区成立起“爱心之家”。亲戚带动亲戚,朋友介绍朋友,加上当地党委、政府牵线搭桥,“爱心之家”已吸引到325名“爱心家长”加入,筹集到300余万元善款。
他们为什么愿解囊相助?文绍英自有办法:对方得对公益事业感兴趣,切忌“死缠烂打”。善款需严格管理,一笔笔账都要记清楚。受助孩子收到善款后,要主动与“爱心家长”联系。每逢举办活动,她还会邀请“爱心家长”来参与。
在上海从事婚庆培训的江霞就是其中一位“爱心家长”。2008年,江霞看到一个重庆永川女孩的求助帖,由此和文绍英建立起联系,将善款交予其统筹安排。“爱心之家”成立10周年之际,文绍英还自掏腰包,邀江霞来永川看望受助女孩。
“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江霞感叹。
的确,在那些通讯尚不发达的日子,为帮助一个孩子,文绍英要往返多趟送资料、办手续,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筹款过程中,有人斥责她是骗子;有人承诺要捐两万元,让文绍英先行垫付,事后却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玩起“失踪”。
回忆至此,文绍英挥了挥手:“人嘛,凡事要往好处看,还是有很多人信任我嘛!”
761段被重新书写的人生
这些年,文绍英的身份不停转换。起初,她在永川城区做生意,2009年,在党组织召唤下,她放下生意回到朱沱镇,当选为港口社区党总支书记,2020年被调入胜利路街道张家坡社区工作。
来到社区,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由此结识了唐爽、唐雨两姐妹。两人的父母相继过世,生活全靠奶奶和姑姑照顾。
“要是能帮她们找到养父母,那该多好。”文绍英想。恰逢有朋友有意领养孩子,她随即联系双方家庭,从首次见面到办理领养手续,她都一路陪同,帮着操持。如今,姐姐唐爽已步入大学。
帮受助孩子找工作,带领社区建立“1+3”结对帮扶制度……文绍英要干的事情越来越多。欣慰的是,不少孩子迈入职场后,从受助者变成资助者:做律师的王楚红成了“爱心之家”的义务法律顾问,黄芳渝坚持每月捐献善款,鼓励“过去的自己”走出阴霾……
“将来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爱心传递下去,正如当初帮助我们的你们。”
翻开受助孩子写来的感谢信,文绍英静默良久。23年公益之路,有坎坷,有泪水,但想到761名孩子在众人帮助下,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哪怕今后退休回家了,我还要继续奉献爱心,继续帮助孩子们。”
(文中受助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