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原标题:人才服务“润”心田——记云南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副处长刘润荣
君子如玉,温润而泽。初见刘润荣,只觉得人如其名。言语可亲,态度谦和,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们做人才工作的,就是要当好‘服务员’‘店小二’,让人才感觉到温暖。”刘润荣呵呵笑道。
2012年,刘润荣从基层调任云南省人社厅,先后在省人才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以下简称专技处)工作,2022年7月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以下简称事业处)副处长。期间立三等功1次,获“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十大业务能手”“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2023年1月,获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
多年来,他一直以“人才服务者”的角色定位自己,鞭策自己,在服务人才的路上砥砺前行。
让政策制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3月的云南,花团锦簇,春意暖暖。走进石林锦苑康乃馨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植物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
“专家入驻,为我们鲜花的水肥管理、品种研发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望着一排排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公司生产总监彭金鸿开心地说,“现在我们的产量、产值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据了解,2019年黄海泉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该公司设站,除为企业服务外,还为周边的花农提供技术培训,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为更好鼓励引导专家服务基层发展,刘润荣积极牵头,修订完善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2022年3月,《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在5年内支持1000个以上专家团队到全省129个县市区设站,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动全省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基层发展的短板在人才,乡村振兴的关键也在人才。此次修订政策,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就是为了盘活用好现有高层次人才资源,推动‘产学研’与基层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促进乡村振兴。”刘润荣说。据了解,2022年,全省新申请设站387家,覆盖云南57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政策制定,不仅要让上级的精神要求得到落实,也要让基层的困难问题得到化解。”刘润荣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了解基层问题,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脱贫攻坚期间,刘润荣多次深入迪庆、怒江等偏远地区实地调研,不顾山高水冷,将基层一线人才的难题带回,“三区三州”职称“双定向”评聘等人才扶贫政策也在他的牵头拟定下,相继落地。“我们这些很早就在基层工作但学历、论文、外语达不到要求的专技人员,评高级职称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位怒江的基层专技人员说,“后来出了政策,专技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取得的业绩成果也可以作为申报职称的评价依据,我们基层专技人员的职称评上了,待遇上来了,干劲也就更足了。”
疫情防控期间,刘润荣又积极了解一线医疗人才的需求,及时研究云南省抗疫一线医疗卫生人员职称评聘、资格考试、考核奖励等方面激励措施。相关政策被纳入云南省《关于激励关爱广大人才在抗疫一线担当作为九条措施》并印发实施,优先评聘职称、放宽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条件等政策措施,还被吸纳到人社部政策文件中。“当时远在湖北抗疫,就知道组织上给了我们这么多支持政策,觉得心里暖暖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朱玮华是一名援鄂医务人员,提起这一政策,他备受鼓舞。
“每当看到各级各类人才的问题解决了、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我心里也感觉暖暖的,感觉我们的政策制定工作具有了‘人间烟火’气息,被赋予了实际意义。”刘润荣说。
问需于才,把人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你们说这合理吗!”2016年的一天,一位云南大学的博士后科研人员闯入专技处办公室,大声质问。原来,他觉得博士后人员出站后需从头开始职称评审,与博士毕业就参加工作的科研人员相比落后很多,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一声“您好”、一杯热茶、一句“请坐”,刘润荣安抚了该科研人员的情绪,并将此事牢牢记在了心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深入高校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加紧研究政策、前往相关部门研讨协调……终于及时建立起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使得出站后留在云南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员可直接考核认定高级职称。这一政策,大大鼓励了青年科技人才留滇创新创业。
“专业技术人才分布领域广、层次多,不同领域专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弱项不一样,同一领域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也不一样,所以难免存在职称评价方式单一和评价范围未全覆盖等方面的问题。”刘润荣说,“这就要求我们人才工作者去问需于才、问计于才,把专技人才当作朋友,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解决。”
就这样,刘润荣将专技人才的心中所想放在心上,以解决专技人才的急难愁盼为目标,先后牵头制定出台《云南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等改革政策近30项,探索建立了44项职业资格与职称衔接机制和11项国际职业资格在云南自贸区单向认可机制等,进一步畅通了民营企业、特殊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制定完善近20个系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
政策有了,具体落实时却还有堵点。
“当时一个市拉了足足两车评审材料,有将近2万份,搞得我们的小办公室都没有地方下脚。”回忆起几年前的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审核确认工作,刘润荣苦笑着说。
审核流程多、手续杂、效率低,工作人员负担重、跑腿多,人才等待时间长、干着急。
怎么办?
必须放权。
2016年以来,在刘润荣的牵头推动下,先后研究下放了16个州市、83所高校、1个科研院所、6家大型企业和1家公立医院高级职称评审权,进一步下放了高级职称资格审查、结果审批权限,简化规范职称管理服务程序环节,让服务对象和申报人员办理更便捷。
“同时,我们也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评审权限放得下去、接得住、用得好。”刘润荣说。为此,他积极推动全省1789家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清理规范工作,建立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公开职称评审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服务人才,永远在路上
一大早,记者跟着刘润荣来到他原来的处室——专技处采访。处室的工作人员都正在忙着接待办事群众,办公室门口仍有人在排队等待。
“来来来!您来这边坐。”刘润荣见到这一幕,也赶忙自愿加入,将后面排队的办事人员迎到了座位上。
省人社厅专技处承担着拟定政策、业务指导、人才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经办等多项职责,人员少、任务重,刘润荣在此工作了近10年的时光。
“职称评审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同一个单位不同专业领域专技人员的职称评审有不同的渠道……”一上午过去,刘润荣一口水都没顾上喝,详细解答着办事人员的问题。仿佛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一项并不属于他分内的工作。“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看着群众在等,同事在忙,自己也能服务,就帮同事分担一下。”事后,刘润荣说。
“终于搞明白了,刘处今天好像专门是为我们回来了一样。”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人事处的办事人员临走时对刘润荣连连感谢。
“这就是我们平时的工作状态,用人单位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我们做人才工作的,就是要把他们服务到位。”和同事一起送走最后一位咨询人员后,刘润荣长舒一口气。
“刘处可是我们的‘政策通’呐,没有什么经办问题可以问得倒他。”同事们纷纷称赞。近5年来,刘润荣先后接待专业技术人才咨询、办事1000余次;处理各类群众期盼解决问题3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专技处处长李伟说:“润荣没有什么个人得失心,任劳任怨,在工作中能够随时补位,带动了我们整个处室的氛围。”
来到事业处工作后,开始忙着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能上能下”机制,推进完善二级岗位、特设岗位管理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入乡创业等政策制度。
“润荣特别可靠,能加班加点完成处室急难险重任务,有他在我们就觉得特别踏实、安心。”事业处的同事们也纷纷说道。
“服务人才,永远在路上。”这是刘润荣的心声,也是他们锲而不舍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服务的努力方向……
(记者 张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