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山旮旯土生土长的他考出了大山,又回到了大山育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有机会再次走出大山,但他依然坚定选择留下,忠实履行“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的诺言。他是谁?他是39年来坚守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敬业奉献、以校为家,让上千名学生走出大山的沧源县南腊完小教师杨红军。是什么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大山里?答案是“热爱”。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从县城出发,在山路上行驶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位于沧源县西北部南腊村的南腊完小。虽然只是一所村小学,这里却有5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附近6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
“有位勤劳的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是刮风。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杨红军轻声提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齐声回答:“太阳!”
除了上课,杨红军还把很多精力放在劝说想要辍学的孩子返校上。曾经,杨红军的班里有个成绩很不错的女孩要辍学。女孩的家离南腊村很远,为了让她重返校园,杨红军决定家访。在崎岖的山路上,杨红军从早晨走到中午,终于找到了女孩的家。“不管怎样先让孩子回来上学吧。”杨红军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孩父母,“实在不行,我回去跟学校商量,用南瓜、洋芋抵学杂费。”最终,在杨红军的努力下,女孩重新回到了课堂上。
这样的家访,杨红军经历过很多次。杨红军一直坚信一句话:“如果不读书,孩子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
1991年,杨红军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对一名乡村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机会。“当时有县里的学校想调我过去,我没有去。”杨红军从没后悔过,“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这一留,就是32年。30多年来,杨红军教了20多届、上千名学生,沧源县的各行各业都有他的学生。
跟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事都是大事
在教学上,杨红军既传统又“时髦”。翻开杨红军的教学课本,每页都是满满的批注,上面写着章节必背知识点、重难点提醒、拓展知识补充等。他还自己制作教具,有时还结合农村常见的农具,教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
杨红军是学校资历最深的老师之一,但在信息技术方面却是个初学者。如今,南腊完小的每个班级都接通了教育专网,配备有电脑和电子白板。为了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杨红军主动向90后教师李玲英学习。“放学后,杨老师总会找我们几个年轻老师,请我们教他使用互联网、做PPT课件等。”李玲英说,杨红军特别认真,把每个步骤都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反复练习,并且请年轻老师给他做的PPT课件挑毛病。“要想把学生教好,老师首先要跟上时代。而且,跟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事,都是大事。”杨红军严肃地说。
住校离孩子们更近一点方便照应
杨红军的老房子就在南腊村,但他很少回去住。他和妻子、女儿就住在学校的一间宿舍里,不到20平方米,一住就是30多年。旁人不解,杨红军只是笑笑:“住在这里,离孩子们近一些,随时有照应。”
杨红军对学生的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村小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大多都在学校寄宿。杨红军的宿舍离学生宿舍很近。午休时间,杨红军会去学生宿舍转一转,看到孩子们都在午休他才放心。转一圈回来,留给自己的午休时间就很少了。到了周末,杨红军就从老师变成了“家长”。他带着男孩子们洗澡,给他们买各种生活用品。孩子们头发长了,他索性在宿舍门口摆张椅子,当起兼职“理发师”。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南腊完小职工陈向前是杨红军的第一批学生。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上学时身体不好,家又离学校很远,从家里带来的中药,都是杨红军煎给他喝的。
杨红军爱学生,也深爱着这片校园。学校的饮用水是从山上的水源地引下来的。到了雨季,经常因为山洪而断水。杨红军就和同事们一起,踏着泥泞的山路,前往5公里外的山上水源地维修。
多年来,杨红军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对家庭的关心却有些少,这也成了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遗憾。“他工作忙,家里的事大大小小基本上都是我来做。”杨红军的妻子周银芳说。女儿考上了大学,杨红军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到了学校。到了宿舍,他爬上高低床为女儿铺被褥。“爸,印象中这还是你第一次给我铺床。”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杨红军眼睛一酸。看着父亲苍老的身影,女儿不禁红了眼眶,但长大以后,女儿也越来越理解父亲的坚守。
杨红军用行动诠释了对教书育人的热爱,用心让爱在茫茫大山间不断传承。他甘为人梯的坚守,吸引了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山村教师,搭建起了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托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