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2月14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农技课堂进田间》为题,关注罗江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罗江区秉承“乡村振兴、人才先兴”的理念,实施阵地赋能、素质提能和基层用能“三大计划”,注重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实施阵地赋能计划,推动人才总量多起来。为破解乡村人才“游击战式”“大锅饭式”培训,强化阵地堡垒作用,以“三化”有效提升培训针对性,强化培训成效。一是阵地固定化。打造“1+N”乡村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成立罗江乡村振兴人才学院,以“一镇+一特色主导产业+一基地”原则,建设金山镇柑橘专家大院、略坪镇水稻基地等7个乡村人才孵化基地,20余个固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培训阵地化。二是课程系统化。依循产业发展内部规律,系统化设置课程内容框架、实施步骤和课程评价等,解决课程之间关联性、互补性不够的问题。如晚熟柑橘以节气定课程,并编制《柑橘管理工作历》学习手册,涵盖柑橘产业建园选址、栽培管理、包装销售等内容,实现培训全周期、全链条。三是培训科学化。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管理的精准度上下功夫,人才学院分类设置“精英班”“实用技能班”,创新“菜单式”“应用式”“小班制”教学模式,提升培训成效,成功孵化500余名高素质农民。
实施素质提能计划,推动人才质量高起来。坚持“以育为先”,实施人才提能计划,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新农人、带头人和技能人。一是育好新农人。出台《德阳市罗江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家庭农场发展实施意见五细则》,给予创业、社保、学历提升等补助,构建全要素服务体系;同德阳农科院共建“农业技术智库”,创新实施“高校+协会+农户”模式,建立“1+N”导师制结对帮扶40名高素质农民,解决新农人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等现实困难。二是育好带头人。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化、教育培训精准化、管理考核规范化”的村后备干部管理体系和“1+7+N”专职工作者培训体系,通过选派、回引和调训,储备懂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后备干部330余人,出台学历提升政策,有效激励专职工作者提升综合素质。三是育好技能人。紧扣发展需要,项目制培训社工、电商、保育、养老护理等专业人才,今年245名农村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提升;创新开办“云课堂”,建立“线下+线上”“现场+课堂”双结合模式,精准提高人才技术水平,推动全区今年新增农技人才203人,培育技术能手31人。
实施基层用能计划,推动人才结构好起来。针对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以建站、结对、三定等形式,把专业人才选到基层,促进全区人才资源均衡发展。一是建站服务基层。实施区镇纵向培育模式,设立卫生骨干基层工作站27个,对进站服务基层的专业人才,最高给予2000元/人/月的补助,共吸引70余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支援基层,培训医护管理人员2300余人次。二是结对帮扶基层。构建“2+3+N”教育资源格局,坚持“结对共建”为核心,以罗江中学、金山初中2个教育集团为中心,辐射推动以鄢家新盛、略坪调元、白马关3个学区学校组团发展,成立友好教研组16个,积极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活动,推动城乡教育品质融合发展。三是三定下沉基层。常态化建立党员干部“双报到”机制,创新定地点、定时间和定课题的“三定”模式,从机关单位选派45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下沉到村(社区),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罗江乡村振兴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