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乡村人才振兴的多维路径
文丨刘涵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要素和重要资源,是落实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及组织振兴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探索多维路径,练就慧眼识才,畅通渠道引才,夯实基础育才,知人善任用才,强化保障留才。
练就慧眼识人才。乡村人才振兴,“识”是前提。必须练就火眼金睛,挖掘潜在乡土人才,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破“土”飘香。首先,树立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的意识,把识别并挖掘乡土人才作为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坚持基层选才、一线出才的原则,善于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从田间地头的基层实践,挖掘“田秀才”“土专家”“民间艺人”,让乡村成为发现人才的大舞台。再次,开展乡土人才“大摸底”“大寻访”活动,通过田野调查、毛遂自荐、村镇举荐等形式,动态掌握潜在的各类有用之才,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较为完善的乡土人才库,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畅通渠道引人才。乡村人才振兴,“引”是基础,要让人才引得进,需从乡村实际出发,畅通引才渠道,灵活引才方式,为人才引进建立“便捷通道”。一是放宽引才限制。立足乡村实际,摒弃传统“唯学历论”“唯专业论”“唯头衔论”的狭隘观念,围绕乡村振兴事业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职业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引入适合乡村发展的可用之才。二是打造引才平台。基于社会发展所需、乡村优势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乡村龙头企业,塑造乡村特色品牌,为引进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展现抱负的发展平台。三是抓住引才重点,打好“乡情牌”。人在他山多寂寥,最是乡音动人心。乡情乡音是人们记忆中最美好的牵动,通过大力度、多途径宣传乡村振兴事业对人才的渴求,让曾经“走出去”的乡土人才返乡“造血”,实现人才在农村与城市间自由流动。此外,还要采用灵活的引才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智库的合作,借助项目合作、交流学习、讲学培训等方式吸引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团体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帮扶乡村发展。
夯实基础育人才。乡村人才振兴,“育”是关键,以“育”强基,将乡村打造成人才的“孵化”基地。一是思想引领育人才。在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农民勤劳致富、振兴乡村的潜在力量。二是提高职业技能育人才。顺应乡村人才需求形势,坚持“愿培则培”“应培尽培”原则,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养途径,持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科技赋能育人才。把握科技新引擎,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组织科技专家蹲点帮扶,鼓励村民及村级合作社参与科技项目等,以育助产,提供从技术培训向技术转化再到输出为技术收益的一条龙服务,千方百计引导、帮助村民做新时代了解科技、熟悉网络、能够创新的高素质农民。
知人善任用人才。乡村人才振兴,“用”是要旨,坚持科学用才,让人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要“善用”,人之才有长有短,善用就是用其长处,避其短处,乡村振兴要用人之长,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巧用”,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切实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用好。比如,农民企业家、民间能工巧匠、返乡创业者等乡土人才,虽然其整体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没有突出优势,但他们工作在一线,成长于乡村,对农业相知、与农村相熟、和农民相亲,不拘一格用他们,可以起到“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示范作用。再比如,引进的外来人才,思维开阔,见多识广,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大胆任用他们,能在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还比如,在候鸟式旅居养老较为集中之地,不乏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鼓励相关部门设立专门人才工作站,激活“候鸟”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增强地方或者区域间人才的共融性。总之就是做实、做细及做精乡村人才任用工作,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善用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启迪智慧、砥砺品质、提高干事创业本领,持续激发工作潜能。
强化保障留人才。乡村振兴,留才是保障。留才就是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保障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既要保障人才的物质生活,做到工作环境安心、吃住舒心,同时也要注重情感认同,走近人才、融入人才,达成与人才的情感共鸣,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完善乡村振兴留才机制,切实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重点做好人才最关心的子女上学、配偶就业、职称晋升等配套工作,让广大人才能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二是切实满足乡村人才的公共服务需求,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溢价效应,完善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补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并做好各项综合配套服务,让人才成长和乡村发展相得益彰。三是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给予乡村用人主体自主权,营造包容开放、规范有序的人才环境;给予人才更多自由创新的空间,把人才从繁琐的各项审批中解放出来,为返乡创业人才及本土产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搭建融资平台,落实优先服务措施;健全乡村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等等。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0年度海南省马工程专项课题“建设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海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20HNMGC06)阶段性成果】
转载链接:http://hnrb.hinews.cn/html/2022-10/12/content_58467_15374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