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市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协组织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科协路径。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优质科技资源下沉。聚焦乡村“五大振兴”,整合“科普之冬(春)”“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等载体,于2022年启动实施了通辽市“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织专家深入农牧户、田间地头,以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农牧民提升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邀请和组织142名(次)科普专家团成员,深入394个(次)嘎查村,组织开展了436场(次)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指导服务农牧民26120人次。今年,创新实施“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行动“1+3”工作,采取1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3个嘎查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嘎查村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化、常态化科技服务,全面提升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质效。目前,已选派34名科技人才对接服务100个嘎查村,组织开展109场次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面对面服务4300余户农牧民。
完善服务网络,强化科技服务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才引培为抓手,以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为目标,启动科普专家服务团组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优势,组建以农牧、环保、气象、林草等专业领域为主的9支共419人的科普专家团,着力构建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助农”科普人才队伍,切实将科技人才资源有效转化为科普资源,为开展基层科普活动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同时,建立完善市、旗两级科协服务保障机制,全程做好专家团队服务保障工作,为科技服务基层创造良好条件,激发服务基层活力。
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制定出台《通辽市“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方案》,围绕本地重点产业和优质特色产业,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协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加快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搭建起科研技术推广、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人才引进培养的平台。目前,共培育建设12家“科技小院”,其中7家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依托海智基地,持续开展“海智专家”通辽行活动,重点引入生物、农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海内外顶尖专家及团队,着力推动多领域前沿创新成果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对接。2022年以来,累计召开“海智专家”高端学术会议3次、专题报告23场次,举办“科学讲坛”14期,走访指导23家企业,为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难题把脉会诊、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及建议等55条次。
拓宽服务渠道,加强科技信息资源供给。通过创新开展“中国科学家报告团通辽行”“大手拉小手”科普巡讲、“智慧助老”科普巡讲、“草原轻骑兵 科普万里行”等一系列特色科普载体活动,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宽了基层科普资源供给,为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注入了科技“硬核力”。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特色科普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农牧民、青少年17万余人次;发布或转发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短视频8部,累计浏览量达4.2万余次;“科普通辽”专栏累计发布456期次,浏览量12万余次。
截至目前,市科协通过“科技小院”平台,柔性引进北京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的12个专家团队、62名专家、35名研究生,常态化开展技术攻关、实用技术推广等服务,累计打造玉米、药材、高粱等示范田12处。校地双方通过共同建设“科技小院”,着力解决“专家与农牧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问题,目前,“科技小院”团队已累计开展玉米密植高产、生物菌肥菌剂应用、肉牛育肥等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578场次,示范推广玉米、荞麦、红干椒、水稻等新品种126个,辐射带动4620余户农牧户。依托“海智专家”工作站,引入相关产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5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外籍院士1名,博士及以上专家13名。(刘欣欣 额尔敦楚古拉)
原文链接: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paper/pc/content/202410/28/content_31180.html
[责任编辑:杨旭英 校对:高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