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2024年8月,光明科学城青年人才72小时“科学+”创新挑战——第三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在深圳光明区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0多所亚洲高校的147支队伍,近500名学生参加,共同聚焦合成生物学领域,挑战科研命题。创新赛大会主席、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表示,赛事体现了青年人才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合成生物领域的未来发展培育了重要力量。
近年来,深圳光明区扎实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吸引布局各类研发中心,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青年人才源源不断汇聚的良好局面。
科研平台引领,撒下“青科种”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9+11+2+2”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光明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主体的引才作用,向光明大地播撒青年科技人才种子,加快青年人才集聚。
今年以来,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明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聚焦生命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第十届脑·未来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人工智能夏令营”“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中山大学材料专场夏令营”等几十场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共吸引近百所知名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参加。通过科研平台介绍、导师面对面互动、大咖讲座、科研体验等活动,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走进科研一线,近距离接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青年人才心中种下科学种子,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为青年人才打造科研舞台,今年4—8月,光明区集中开展“光明向未来”第三届青年科学家节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国际赛、“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光明等60余场活动,营造活泼、生动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氛围。打造人才活动品牌矩阵,搭建“左岸半月谭”高端人才交流品牌,一年来,围绕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产业链,举办环球院士光明行、青年科学家夜话、科学与科幻对话等20余期活动,吸引1名诺奖专家、40余名院士专家和1100余名各类青年人才参与,助推高端学术交流和深层思想碰撞。
专项政策赋能,育好“青年林”
光明区始终把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战略资源,对标国内外最优政策,探索实施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优化光明科学城人才政策体系,增强光明科学城对青年人才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站点、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培养载体,目前区内博士后站点数量已达31家。发布全市首个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行动方案,提供最具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人才政策支持,加快青年人才成长,累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超400人,发放资金近4000万元。推动实施博士后站点配套资助和博士后生活资助,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博士后人才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制订《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2024年光明科学城人才宜居补贴方案》等政策,向博士等基础性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就业补贴、创业空间、住房保障等服务保障,构建体系更全、范围更广、保障更优的博士人才政策体系。
创新校企共育模式,出台专项政策,积极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在重点高校合作设立奖学金,不断完善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持续落实港澳青年实习补贴等,为光明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吸纳、培养和储备青年人才。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例,出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加强政策解读和工作指导,推动设立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光明区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接纳实习大学生的基地发放补贴,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品牌活动助力,结出“丰硕果”
光明区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瞄准青年人才工作生活痛点难点,开展人才系列品牌服务活动,打造人才工作服务产业发展的新生态。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思路,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盼、人才所忧,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暖心服务,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推出“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品牌,面向全球发布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求贤令”,打造“三先三后、分类追踪”的精准、高效引才新模式,三年来,130余家高校、院所、企业参与招聘,吸引大批优秀博士签约,为用人单位节约数百万引才经费。破解青年人才急难愁盼,鼓励青年人才安心扎根光明。陆续开展“寰球青才 EYE行光明”、新赋码人才四时迎新会、“湾区创新走廊”篮球联赛等各类活动,让青年人才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倾情体验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