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太子河畔,明珠璀璨;龙鼎山下,战鼓正酣。
这里有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色: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凸显芳烃基地的产业发展实力;一条条生产线上挥舞的“机械臂”展现智能制造的活力。
这里有闪亮耀眼的成绩单,擦亮着创新创业创造的深厚底色: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被批准筹建“辽宁省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芳烃基地被工信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
科创赋能,向“新”而行。凡此种种,都得益于辽阳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强度,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芳烃、烯烃、精细化工、碳纤维及铝合金型材研发制造五大产业链条,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智造转型,辽阳高新区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科技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金秋时节,走进辽阳石化机械设计有限公司在建的3D打印车间,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公司生产负责人王晓阳告诉记者,该公司与有着“中国3D打印第一人”之称的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合作,并联合葛长存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极端服役环境智能制造项目”,研发大型激光熔覆金属打印设备和大吨位分模挤压设备,取得了大型、高速、高精密3D打印设备设计制造的技术新突破,解决了3D打印设备工业应用难题。设备成形空间达1立方米,成形速率为每小时250立方厘米,产品规格世界最大,整体水平国际领先。
在芳烃基地,一排几十米高的大圆柱罐体矗立在辽宁港隆化工有限公司院内,一辆罐车刚刚完成装运准备驶离。“这罐车装的透明液体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是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各种品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主要原料。”港隆公司负责人姜辉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凭借电解液溶剂的产品技术,成为中国最大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之一,技术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
“在这里,鸿港公司‘辽虹牌’苝红系列高档有机染料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金谷公司的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的石墨毡产品,产能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4.06%,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在辽阳高新区,我们至少有8个项目产品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10月15日,辽阳高新区副主任刘英东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走进辽阳高新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里,持续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现有资源,目前已经建设61个集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功能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更是成为辽阳高新区企业家们的共识。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强企的发展战略,实施‘科学家思维+企业家行动’,加速高端环氧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和高端新能源新材料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加速人工智能辅助研发的探索与新质生产力形成。”谈及企业的发展,辽宁奥克集团副总裁、创新院院长高雪夫介绍,“公司建立了由创新组织机制、创新战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合作机制等构成的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公司始终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
创建32年的奥克集团一直专注于科技与创新,是国内产业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企业,是全球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奥克集团开发的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聚醚,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原料国际垄断的局面,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等重大基础设施混凝土建筑材料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辽阳高新区围绕芳烃、烯烃、精细化工、碳纤维及铝合金型材研发制造五大产业链条,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智造转型,芳烃基地已入驻企业38家,实施了聚酰亚胺、石油助剂、不饱和树脂、锂电池电解液等57个以上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集约集聚。
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懂客户的需求;高校科研团队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辽阳高新区,在管委会的支持、扶持和牵引下,一种行之有效的政产学研模式建立起来,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阳康达塑胶树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汉平感受颇深。
从实验室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实验室,在辽阳高新区相关部门的撮合下,康达公司与作为辽阳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的沈阳工业大学王立岩博士率领的团队进行产学研融合实践,激活科技创新源头,科创与产业碰撞出新的火花,成为政产学研应用的一个典型样本。
10月14日,在康达公司的检测室里,曹汉平和王立岩分别带领两个技术团队进行新项目的试验交流。正在测试的是被列入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的秸秆纤维填充汽车内饰材料和刚刚完成的“汽车内饰用高韧性生物基尼龙56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对于包括大众在内的众多知名汽车品牌内外饰的材料配套商,这两个项目的投产将给康达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两个团队中,作为康达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的关冲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作为王立岩博士的学生,毕业后就来到康达公司工作,一步步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而与之相应,作为康达公司项目经理的种云胜现在又考入沈阳工业大学,成为王立岩博士的研究生。
无论从学校毕业后入职企业进行技术攻关,还是从企业工作后再到学校学习深造,这种良性的科技和人才交流与合作让康达公司与沈阳工业大学的产学研融合达到了最佳效果。
曹汉平和王立岩坦言,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校企合作,将高校的专业理论与企业的科研实践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在辽阳高新区,一项项科技成果正从实验室的深邃走向市场的广阔,从理论的抽象走向应用的具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辽阳高新区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高校院所深化科技合作,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全面促进化工新材料制备技术、硼同位素相关产品研发等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全力支持奥克、科隆、康达、鸿昊、鸿港等重点企业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大连理工大学、长春应化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2023年高新区和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共同组建“辽阳高新区产教联合体”,深化校企对接、院企对接,切实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
据统计,在辽阳高新区,近三年已攻破了硼-10酸等30多个国内外先进技术,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8个,转化科技成果62项,技术成交额7.4亿元。
企业孵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摇篮”
不久前,省工信厅公布了2024年辽宁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辽宁奥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产品药用聚乙二醇成功入选。
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奥克药业,坚定借助芳烃基地的产业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辽阳高新区的产业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成为企业成功孵化的典型。
公司副总经理郭洋告诉记者,奥克药业完成了原料药产品的开发与医药资质的办理,标志着在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领域又有新突破,公司与云南白药、北京舒泰神等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辽阳高新区大力建设企业孵化载体,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创新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开发“专精特新”产品,嘉禾、港隆2家企业获批辽阳市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1.2亿元,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辽阳科技创新中心一期项目力争明年年初初步建成并试运营,将成为辽阳高新区乃至辽阳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据辽阳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梅穹介绍,目前,辽阳高新区已经研究制定《2024-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计划》,精准施策,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深度挖掘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和瞪羚企业的申报。截至今年9月,辽阳高新区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雏鹰企业14家、瞪羚企业5家。
在对企业不断加强孵化的同时,辽阳高新区还聚焦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柔性引进和自主培育力度,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研究调整政策,加大对人才补贴奖励幅度,扩大人才享受政策的覆盖面,加快吸引技能人才和学子来创新创业,为高精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