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专稿:近年来,宣城市宁国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把人才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做强“招引链”、做实“培育链”、做优“保障链”,打造英才集聚促发展良好局面,让乡土人才在基层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做强“招引链”,广开门路,助力乡土人才“落地生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委(党组)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力量,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摸清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对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探索设置特设岗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到乡回乡返乡创业就业,形成招才引才上下联动“一盘棋”。大力实施农技人才定向培养,为基层农技推广储备后备人才,招募大学毕业生特岗农技人员到乡镇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不断加强农技服务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大批专业人才走进乡村一线,将实验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与安徽农业大学创建“科技小院”人才平台,先后成立“安徽宁国山核桃科技小院”和“安徽宁国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打造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助推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开展乡土人才梳理调查工作,掌握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等基本信息,按照生产经营类、技能带动类、乡村服务类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识别,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定期动态管理。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落实市、镇、村三级联动引才机制,聚焦“山核桃种植、香榧种植、盆景种养”等宁国本土农业产业体系,此外,加强与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的密切联系,以节假日人员返乡和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常态化组织本地在外人才参加家乡发展恳谈会,吸引大量在外优秀技能人才回到农村反哺家乡。
做实“培育链”,靶向施策,助力乡土人才“破土发芽”。突出需求导向,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采取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乡土人才培训需求,建立培训需求清单,进一步明确培训重点,不断优化培训体系。提档升级8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水平,聘请1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加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讲师团,为全市致富能手、产业大户、普通农户等群体讲授种植养殖技术、新型农业等课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持续培育乡土人才,近年来,结合农时农事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40余期,举办“田间课堂”24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群众2万人次。分批分专题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80名村党组织书记赴溧阳、长兴等地现场观摩,选派两批共2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长三角安吉、临安、宜兴等地跟班学习一个月,通过学习—借鉴—转化,把“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法宝。同时扎实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行动,先后组织200余名村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不断提升村干部政治能力、履职能力和实践能力。按照“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理念,探索“远教+基地”“远教+广场”等产业学用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党员群众点单+支部派单+管理员接单”技能学用模式,组建“党员讲解先锋队”,传授电商知识、线上运营技巧、种植养殖技术,提升乡土人才产业发展能力。
做优“保障链”,暖心服务,助力乡土人才“开花结果”。着力激发“领头羊”队伍的工作热情,健全村“两委”干部激励机制,持续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年度表彰,激发村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不断扩宽村干部上升渠道,在原有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和从村“两委”正职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渠道同时,每年开展面向村“两委”干部招录乡镇事业编制考试,持续拓宽村干部发展途径。构建系统完善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困难村干部慰问等制度,消除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发村干部担当作为。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平台,将乡土人才放到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去历练,在生产经营、创业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乡土人才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政策落实等服务,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示范效应。坚持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发力,积极设立人才工作服务窗口,打造“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事项,为来宁服务“三农”的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选育管用机制,组建选拔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调研组、征求意见组、专家评审组,规范推荐程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质量。加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力度,近年来,推荐2人当选安徽省“皖美新农人”、17人当选宣城市“十杰百优”乡土人才、7人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3人荣获“宁国市优秀人才贡献奖”称号,极大地激发了乡土人才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