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发展

温情重庆

时间:2024-10-14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重庆又上热搜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重庆热成了全国第一,高温天数打破历史纪录,频繁登上各大热搜榜。

  这座城市因温度引发持续关注,高温“烤”验下的城市细节也被无限放大:凉爽的防空洞向市民开放并设立背篓菜市场,轻轨进出站口成为市民的纳凉区,“劳动者港湾”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清凉”……这些场景让人们感受到,这座群山环绕、江峡相拥,高楼林立、交通立体的城市,还藏着另一种温度。

  这温度,既“致广大”,因为她承担着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使命;这温度,也“尽精微”,因为她坚持“民生为大”,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没有丢下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一位进城卖菜的老人。

  发展的速度是城市的亮色,社会的温度才是城市的底色。有人说,重庆这座城市“一城千面”,在这千面里,一定有一面是温情。

  人和城市双向奔赴。这座城市用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以温情底色托底社会发展,在大山大河间,在坡坡坎坎中,演绎着一个个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温暖故事。

  

  温情之源·“江山之城”开放包容

  7月27日,星期六,防空洞背篓菜市场赶集的日子。

  清晨5点多,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民利村村民游贤书和老伴儿任国华便背着丝瓜、黄瓜等新鲜蔬菜,直奔轨道交通4号线(也称“背篓专线”)黄岭站,搭乘最早的轻轨赶往防空洞背篓菜市场。

  1个半小时后,轻轨将他们带到了红土地站。从1A口出来,只需几分钟便能到达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正好可以赶上8点开市。

  与其他菜市场不同,防空洞背篓菜市场的开市时间是根据菜农们的抵达时间而定。洞内很凉爽,每个摊位都摆放着小板凳,洞口还有免费为菜农们提供的茶水、早餐等。在市场内外都有工作人员、志愿者维持秩序、兑换零钱。

  这些与众不同之处,让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在互联网上频繁“出圈”,网友们称它是“背篓专线”的温暖延续——“背篓专线”带着菜农走出了农村,“背篓菜市”则让菜农不必辗转在街头巷尾吆喝。在评论区,网友们盛赞重庆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对人的尊重,甚至掀起一股城市治理与人文关怀的讨论热潮。

  “以人为本”“包容性强”“人情味浓”……这些词汇被网友反复提及,重庆因此被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温情。

  在重庆,温情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流淌在城市的一个个细节中,融入每个重庆人的日常生活里。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城市里的外卖员、建筑工、环卫工等户外工作者是一大挑战,但遍布重庆的1400座“劳动者港湾”,各大商圈的“骑士驿站”“爱心冰柜”等,为他们提供了“清凉补给”。

  陈昌艳是滨南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的环卫工人,负责江北区金沙门路的清洁。每天中午,他都会提着饭盒和水壶到附近的“劳动者港湾”。用微波炉热饭后用餐,给水壶加满水,给手机充下电,然后在空调房里坐着休息一会儿,这是陈昌艳一天中难得的放松时刻。

  重庆既有导航系统提醒的“全世界最复杂的立交桥”,也有常规公交车根本无法进入的背街小巷。为了解决市民的出行难题,重庆创新开通了近60条“小巷公交”线路。“小巷公交”的设计很有意蕴,车身小,能适应狭窄路况;底盘低,方便老人、小孩上下车。

  每年跨年夜,重庆的轨道交通都会延长运营时间。2023年除夕夜的跨年焰火表演,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前往观看。为了接市民回家,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一再延长运营时间,其中6号线蔡家站更是延时运营至次日凌晨4:15,创下了最晚收班纪录。

  

  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那些错综复杂的道路、林立的建筑、封闭的空间,难免透露出隔阂与冷漠,而充盈在细节中的温情,就像城市的着色剂,释放出无限暖意。这股浓浓的人情味,成为这座城市的无声推介语,即使在今年持续高温的夏天,也有无数外地人来重庆“打卡”,感受这座城市别样的温度。

  “重庆既是一座江城,也是一座山城,具有‘江山之城’的品格。大江大山的独特地域,孕育了重庆‘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这座城市温情的一面,就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有关。”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说。

  重庆史是一部以城市为核心、进而带动区域发展的辉煌历史。3000多年的重庆史,形成了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体系。其中,移民文化是整个历史文化体系的一大特色,也是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

  “5000多年前的巴人和他们的后代,敢闯敢试、艰难生存,最终扎根山野、筑就大城;600多年前的湖广人,艰难跋涉、插占为业、重启洪荒,在重庆建起新家;80多年前,下江人跋涉西迁,与重庆人共同建设中国战时之都;60多年前,‘三线人’扎根深山,奠定了重庆城市工业化的基础……几千年来,不同族群在这座城市相互交融,铸就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周勇说。

  这种城市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延续,生生不息,让重庆逐渐形成一种非凡的气质——既粗犷大气又温暖细腻。

  今年6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这种城市气质体现得非常明显。针对重庆每年都会滚动实施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新武表示:“政府在实施民生实事的决策环节中,始终坚持贴近群众、关注民心、聚焦实事、体现温情。”

  短短16个字,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注重细节的人文关怀。治理有情怀,城市才有温度。防空洞背篓菜市场的烟火气、轨道纳凉区的丝丝凉意,无一不是这座城市可触可感的温度。

  

  温情之魂·重庆儿女耿直飒爽

  人是城市的主体。温情故事的上演,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息息相关。

  刘崇林是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东镇渝南明珠菜市场的一名猪肉摊主,常年奔波在城市、农村之间——到农村收购土猪,把猪拉到屠宰场宰杀,再把分好的猪肉拉到城里售卖。

  去农村收猪一般在白天。刘崇林驾驶着准载5人的皮卡车行进在乡村道路上时,经常会遇到背着背篓的老人。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停车问老人去哪儿,顺道免费送老人回家。

  去屠宰场则是在晚上。刘崇林通常凌晨3点出门,卖猪肉20多年,他对交织着繁华与宁静的夜晚特别熟悉,总能注意到一些在深夜里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天凌晨3点多,刘崇林在万盛高速路口附近遇到一位焦急的中年男子,他停车一打听,才知道对方是一名代驾司机,把客人从南川区送到万盛后打不到车回家。刘崇林主动邀请司机上车,专程把他送回了南川。

  往返于屠宰场的路上,刘崇林遇到最多的是环卫工人。想到猪肉摊每次出摊产生的垃圾都是环卫工人在清理,他对这个群体逐渐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去年7月,刘崇林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只要出摊,就送猪肉给环卫工人,每次送3个人,每人送1—2公斤。粗略统计,刘崇林已给万盛600多名环卫工人送去猪肉1000多公斤。

  诸如此类的凡人微光,在重庆时时处处可见。

  作为“网红”城市,重庆每天要迎来送往数以万计的游客。人来人往,街巷鼎沸,各类大大小小的美食店最热闹、最繁忙。

  位于渝北区的锦福昌羊肉粉店,每天要煮大约200碗羊肉粉。在这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口,贴着一则非常醒目的红色告示:“如果您在重庆没有收入、遇到困难,您可以来本店告诉工作人员‘来份单人套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气!”

  门店开了多久,“免费吃饭”的爱心之举就持续了多久。店员小张说,不久前有一位从外地来重庆找工作的中年人,找了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店里想吃一碗免费的二两小面,她给他煮了三两还加了肉。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暖心的故事也在广阔的农村默默上演着。

  程林是一名中巴车司机,常年往返于万州区罗田镇与五桥汽车南站,沿线有很多上学的小孩。为了不让小孩错过乘车,他默默记下这些小孩的名字并与他们约定:只要把书包挂在门上,他就停车按喇叭等候他们上车。每周日下午,近70公里的路程,清脆的喇叭声要响起很多次。

  读懂了重庆人,才能读懂这座城市的温情。

  江峡相拥的重庆,在过去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群山巍峨、江水滔滔,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过,条件越艰苦的地方,民风就越淳朴。自古以来,重庆人在逆境与挑战中相互信任、彼此依靠,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温情的故事自然要多一些。

  “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有一种豪爽耿直的性格,5000多年前的巴人就以‘民风淳朴、性直好义’著称,今天的重庆人依然如此。”周勇说。

  周勇深耕重庆历史文化研究领域40余年。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从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中,他深刻感知到重庆人的骨子里不仅有坚韧顽强的血性,还有一种奉献精神。“巴国的巴蔓子将军刎首留城;‘红岩女杰’饶国模向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允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其红岩大有农场内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北碚缙云山山火发生后,浩浩荡荡的‘骑士’,成千上万名党员、老兵、教师等冲上缙云山……这就是重庆人”。

  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搭把手,热情、善良、耿直、豪爽的重庆人,是这座温情之城的灵魂。

  

  温情之光·志愿队伍灿若繁星

  重庆拥有“8D魔幻城市”之名,出租车在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中驰骋,被戏称为“黄色法拉利”。那抹明亮的黄色,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几乎每一位落地江北国际机场的游客,都忍不住拍下出租车排着整齐长队等候的画面。

  殷其龙是一名重庆出租车驾驶员,来自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分公司,驾龄27年。27年里,他成天在路上跑,除了将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外,还通过三尺车厢传递了许多温暖。

  20多年前刚驾驶出租车时,殷其龙就在车上捡到乘客遗失的钱包和摄像机,钱包里有2万元。他没有多想,将钱包和摄像机都交到公司,成功归还给失主。

  2019年,殷其龙搭载了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交谈中他得知,老人93岁,每个月要到医院接受两次治疗。殷其龙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老人,让老人以后去医院时提前联系,由他免费接送,这一接送就是两年,直到老人的身体康复。

  每次深夜搭载乘客至老旧小区时,殷其龙都习惯在楼下多待一会儿,看着楼梯间的声控灯一层层亮起又熄灭,等乘客进屋后才放心离开。

  车行万里,爱传一路。这一路,不止殷其龙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有个共同的组织,叫“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

  自2013年成立以来,“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将“日行一善”视为出车准则,从几个人到一群人,如今已发展队员5800余名,从中心城区延伸到22个区县,是国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

  “一个人的力量的确有限,顶多是一点微光,但是这么多年,我看到这座城市有无数微光在涌动。”殷其龙说。

  

  一座重庆城,嘿多(方言,意为很多)好心人。2023年12月,重庆的实名志愿者总数达688万人,约占3200万常住人口的1/5。也就是说,大约5个重庆人里就有1名志愿者。

  无数个体,如同涌动在水面的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在这座城市绵延扩散,形成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志愿服务成为重庆人的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红旭是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2021年6月,他从滔滔江水中救起2名落水儿童,自己却再也没能回来。

  王红旭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一年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水上救援队成立,48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自发聚集到一起。他们利用休息时间,驾驶冲锋舟沿着新港码头、义渡古镇、滑石滩来回巡逻,开展公益性救援、宣传防溺水知识,从长江中救起上小学的男孩、年轻的小伙子、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重庆有1031个乡镇(街道)、1.1万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推出各类公益项目:南岸区陆续在11个街镇的27个社区推出“暖心汤”公益项目,用一碗碗热汤温暖了无数老人的心;江津区鼎山街道“时代背包客”党员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跑腿服务;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的“小桔灯”志愿服务队下设6个公益服务站,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儿童服务、入户走访、巡山护山等活动……

  一抹志愿红,满城文明风。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激发着这座城市的向善力量,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宁上友是一名摄影师,常年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跟拍“背篓专线”时,他发现进城卖菜的老人们每一步都有人帮忙:进站时有工作人员护送,上车时有乘客帮忙把背篓抬进车厢,到站时有乘客帮忙把背篓抬起来……连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伸出手为老人们抬背篓。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善意在整座城市尽情流淌,再汇入时间的长河中。这也许就是重庆——一座温情之城该有的模样。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6010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