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发展

唱响新时代“长江大合唱”

时间:2024-10-14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出世界屋脊,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渝举行,群贤毕至襄盛会,俊采星驰话蓝图,共书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新篇章。

  长江文明何其博大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着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思接千载,何处探寻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对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流域之广、蕴含历史之深、孕育文化之丰,将文化、文明与经济、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江第一滴水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穿石而出,万千细涓汇集成滚滚东流水。江水奔腾,生灵栖息,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区。

  从亚欧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到一系列历史文化遗产的发现,长江流域成为研究人类起源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宝库。

  长江上游的四川广汉三星堆,记录下巴蜀先民不畏“难于上青天”的创新探索;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展现出古人的匠心与智慧;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更是集长江流域几千年的文明瑰宝于一身……绵延万里,百川归江,长江因此而壮阔。

  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相映生辉,长江那读不尽的雄文翰墨、诗词歌赋,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形成镶嵌在中华文明长河的璀璨明珠。

  如今,这一颗颗明珠成为我们思想文化力量的不竭源泉。

  长江文明论坛从去年举办首届到今年举办第二届,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常设性省部级论坛,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为全国的知名专家教授和长江沿线高校等提供了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相较于首届论坛,2024长江文明论坛层级更高、内容更聚焦、活动更丰富,背后是潮涌长江千帆竞。

  “大力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翼表示。

  巴山渝水闪耀文化瑰宝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奔流无歇的江潮,成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更是在长江的滋养浸润下,成长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贯穿重庆全境,破夔门、纳百川、出巫峡,江水奔腾,激荡出千年绵恒的长江文化。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3万件可移动文物点缀在巴山渝水间,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被称为“中国活的地下二十四史”的忠县?井中坝遗址、享有“水下碑林”美誉的白鹤梁题刻等,都见证了重庆与长江不解的情缘。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在这座山水之城交相辉映。

  丰富的长江文化遗产,为重庆传承长江文脉、弘扬长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重庆在保护、研究、展陈长江文化遗产上的务实举措,更是将长江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统筹推进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文物保护项目966个;着力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打造成品牌样板,完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阶段性改陈布展,打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窗口;实施考古发掘项目603项,完成三峡出土文物修复2000余件,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文化内涵;启动实施长江三峡(重庆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工建设万州天生城等考古遗址公园,重大文化标识加速涌现;着力打造奉节白帝城等文旅地标、三峡皮影等非遗基地、世界大河歌会等文化活动,“长江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丰富的文化积淀、突出的保护成效,赋予了重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的底气,也为长江文明论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议题。重庆的地理位置、战略定位,更为其举办长江文明论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连贯东西、承接南北,具有互联互通的枢纽优势,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被赋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必须保护、开发、利用、发展长江文化。

  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是“助推器”。举办长江文明论坛,是对长江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以文化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辐射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举措。将长江文明论坛的举办地点选址于重庆,无疑是对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战略地位的认可。

  “大合唱”传承长江文脉

  江流奔涌,文脉绵长。

  2023长江文明论坛聚焦“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保护之道、共谋发展之策。

  一年后,长江文明论坛再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两届论坛,一脉相承。纵观其核心议题,不难发现,举办论坛旨在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想要达成此目标,长江沿线各省(区、市)须齐心协力,共同演绎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长江大合唱”。

  唱好“合唱”的前提,便是各省(区、市)练就精湛的“独唱”技艺。从重庆的巴渝文化到上海的海派风情,从四川的巴蜀遗韵到江西的赣鄱风华,长江沿线各省(区、市)依江而建,酝酿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积淀下内涵深厚的历史文脉,都需要在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上下功夫。

  如何打磨“演唱”技巧?长江文明论坛上,多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针对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提出“着力构建大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围绕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宜强调,要系统总结长江文艺的艺术形式、美学特质等,也要坚持“两个结合”,巩固长江文化文艺的主体性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则为长江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长江流域文旅融合需在‘深度旅游’上下功夫,既要有‘走马观花’,又要有‘下马观花’。”

  合唱的魅力在于和谐统一。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在唱好“独唱”的同时,也要强化区域协调联动,配合默契,唱好“和声”:妥善处理好长江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东西部双向互济、形象鲜明突出的文化发展格局;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有效整合全流域各类优质文化资源……

  大江东去,千帆竞发。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曲新时代的“长江大合唱”正在奏响。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6012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