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人民法院断桥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党建先‘枫’,‘红’桥法韵”的特色党建调解品牌,“枫”代表新时代“枫桥经验”,“红”代表法庭4名女性干警工作的细腻与坚韧,切实将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优势、司法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优势、基层治理优势,将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党建+队建”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党建”强引领。坚持“支部建在法庭上”,县人民法院在断桥人民法庭建立第三党支部,现有在职党员8名。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周四学习日”制度,不断加强党员思想淬炼。设立4个党员先锋岗,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判后答疑、执前督促、普法宣传等服务。
“队建”强服务。坚持“党建带队建,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组建以法庭党支部在职党员为主体、村“两委”干部和网格员参与的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农民工欠薪追索、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等服务,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到基层。
“联建”强保护。与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党支部和第五巡回法庭、市中院第四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14次。与镇人民政府、辖区内各村、县妇联、县教育局等建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动机制,建设妇女之家、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室、心理咨询室、驾驶纠纷调解中心,全方位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后发出“家庭教育令”“人身保护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13份。
“机制+模式”完善纠纷化解“业务链”
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调、立、审、执”办案流程,畅通与各部门之间沟通渠道,建立矛盾协调协同对接工作机制,推动解纷资源整合,提升诉讼服务工作质效。与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建立矛盾协调协同对接机制,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联防联动。
完善解纷机制。在辖区内设立1个代表委员工作室、8个法官工作室(站、点),打造1个无讼村,不断推进“法庭+N”纠纷解决机制,实现“抓前端、治末病”。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构建“法庭+”工作模式,通过走访、宣传、调解等多种方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截至今年8月,共受理民事案件162件,较2023年同期减少35件,源头减少诉讼增量成效明显。
探索执行机制。推进“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实行自审自执模式,细化立审执各环节工作职责,破解案件执行难问题。探索实施“三步调解法”,即庭前乡贤、村干部、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庭中找准症结缓和对抗气氛,庭后回访疏导促进服判息诉,这一机制今年入选贵州高院家事纠纷诉源治理典型案例。
“创新+创优”绘好司法为民“同心圆”
“群众评议团”推动法治治理。在民事诉讼中推行“群众评议团制度”,由3-5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村干部或有一定威望的群众代表等人员组成,通过“百姓说事、群众说理、法官说法”,调处矛盾,平息纠纷,推动诉源治理。截至目前,运用群众评议团参与案件审理49次。
“双语服务”传递法治声音。紧扣辖区内少数民族多的特点,在立案窗口开展双语诉讼接待,设立双语调解室,更好地回应群众法律诉求。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通过现场讲法、以案说法等方式,推动普法宣传与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截至目前,开展普法宣传23次。
争先创优提升法治质效。坚持以示范创建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水平,法庭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贵州省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支部书记徐玲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信息来源:安顺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赵思丽
二审:王丹
三审:周国齐
编辑:彭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