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为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杜祥琬、李安民颁发证书。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田向利出席。
会上,宣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在热烈掌声中,王晓晖首先为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杜祥琬、李安民颁发证书。随后,王晓晖、施小琳、田向利等省领导为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代表颁发证书。获奖代表杜祥琬和成都市、绵阳科技城、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公司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王晓晖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总书记今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挺进的冲锋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专章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找准坐标、明确方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王晓晖指出,四川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赋予我们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使命任务,指明了四川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着力重点和突破路径,必须坚定用以统揽四川科技工作。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提升科技创新内核能级,一手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研活动日益活跃、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战线的同志们勇挑重担、砥砺奋进,在科学技术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攻坚突破,为四川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晓晖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牵引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是应对全球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必然选择,是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举,是巩固区域发展位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要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为如期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四川力量。
王晓晖指出,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完善实验室体系,建强基础设施集群,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带动生产力跃升,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更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松绑减负、赋能增效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定向委托、业主制、赛马制等模式,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完善育才方式,优化引才格局,创新用才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科技开放合作,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王晓晖指出,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抓科技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科技委员会要发挥好总牵头、总协调、总把关作用,科技部门要抓好业务指导和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能力本领,共同做好科技领域相关工作。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希望大家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自觉把学术追求与“四个面向”要求结合起来,在创新路上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在科研一线锐意进取、潜心钻研,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有关省领导,各市(州)党委、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部分中央驻川机构负责同志,部分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负责同志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