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搭建人才招引平台、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强势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相互促进。
搭建人才招引平台,打造聚才“强磁场”。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引才理念,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17个、科技小院6个、国家级学会服务站1个、省级学会服务站6个,柔性引才聚智,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17个,建立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就业实践等基地17个,深入推动政校企三方深入合作,加快品种培优、生产技术等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技术推广。注重发挥东港杂色蛤、东港梭子蟹、东港草莓等地理性标志产品和各类特色产业优势,依托区域产业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次,推动东港食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人才招引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人才招引”良性循环。
优化人才培育模式,激活育才“蓄水池”。以“培育本土高端人才、普训本土技能人才、储备本土优秀人才”为目标靶向,构建“专家教授+产业基地+农业实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农业领域遴选优秀专家42人组成5支“专家服务队”,发挥专家教授自身优势,开设“田间课堂”,把课堂搬进果园农场、养殖滩涂、田间大棚,采取技能指导、技术讲解等方式,为农业养殖户提供生产全链条科技服务,努力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助力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经济增量。目前,共开展水产养殖、水稻栽培、家禽饲料饲喂、草莓品种选育等线上线下技术培训51次,累计培训5860余人次;平台引进专家与130余名群众结成技术服务帮带对子,提供“一对一”技术咨询300余次,推动人才能力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
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释放用才“动力源”。发挥专家人才的技术与团队优势,聚焦东港水稻抗病能力弱产量低、杂色蛤生态采捕效率低等“卡脖子”难题,加快科研项目、支持资金、优秀人才等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技术难题找专家解决、科技成果靠企业转化”的基本合作模式,推动水稻抗病育种、蛤仔全产业链机械化生产等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截至目前,共开展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30余个,制定地方行业标准4个,转化先进科研成果17项,建立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点18个。其中,利用10年时间攻克的“黄蚬子人工繁育与增养殖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研究课题,突破了黄蚬子缺少种苗的“瓶颈”;创新推动的“丹东红颜草莓低温预冷促早栽培技术应用”项目,使草莓上市时间提早40余天,每年创造50亿元以上产值,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