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今年以来,洞口县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积极谋划部署,狠抓贯彻落实,依托“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志愿服务”三大载体,提升党员党性修养、担当精神、服务本领,引导广大党员把新时代新思想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和谐美丽新洞口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全面覆盖,让理论学习“实”起来
党课“促学”。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表率作用,扎实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为党员上一次党课,着力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为抓手,破除“支部书记坐台上、普通党员坐台下”惯例,普通党员轮番上讲台讲“微党课”,从党的创新理论到组织工作实践,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做到人人是教员、人人受教育,引导党员多思多学、学深悟透,实现台上亮相、台下听讲、促进学习,达到上下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突出“帮学”。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集中教育培训难度大等特点,采取“1+2”结对帮学模式,安排积极性高、政治素质硬、沟通能力强的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通过电话述学、邮寄学习资料、拍摄视频“打包送学”、微信群讲学等形式,常态化开展督学,全程开展促学,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回乡发展产业,为建设家乡、服务发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上门“送学”。为确保党员在理论上“不漏学”、在学习上“不缺课”、在思想上“不掉队”,组建“送学上门”小分队,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送学上门,在送学过程中,小分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送书送学传精神”,并与党员们一起话政策、拉家常,耐心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倾听他们对支部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上门送学”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创新形式,让党性教育“纯”起来
打造非遗特色教学课程。充分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棕包脑舞”展馆为基础,打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舞”特色教学点,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倾力指导下,精心制作推出国家非遗沉浸式情景剧《棕包脑的传说》,为党员送上“精神食粮”、注入“文化营养”,进一步引导党员树牢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进党员对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
搭建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微信群、学习强国、红星云、邵阳党建、桔城红星等学习平台,积极倡导“指尖阅读”,引导党员“掌上”学习、“随身”学习,提升党员综合素质。线下,探索构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打造“乡镇党委+乡镇党校+村级活动阵地”的模式,即: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乡镇党校为支撑、村(社区)党组织为站点,切实解决了普通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同时组织党员观看各种类型的党员教育片,用活了远程教育站点传播红色经典、强化党性教育、学习农技技术等实际功能。
开设庭院红色微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的差异化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情恳谈会为抓手,开设“夜间课堂”等庭院红色微课堂,采取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广场舞”“会前10分钟宣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为党员“充电蓄能”,助力学习“升温加码”,让党性教育“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学用结合,让志愿服务“暖”起来
践行使命,彰显党员本色。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检验党员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引导党员投身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应急抢险等主战场,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村党支部为单位组建“3+N”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抢险、救灾减灾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得赢。
友爱奉献,弘扬文明新风。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文明创建新模式,依托“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片组邻“三长制”、“六零”创建、移风易俗“三个3”等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文明“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消防安全“百日敲门行动”、搭建党群连心桥˙“六零”创建全民享、共栽团结树˙共建幸福林、利剑护蕾˙关爱成长、环境卫生清扫整治大行动、医保宣讲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使者、共享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
纾困解难,真心温暖民心。全面推行“六零五网四员三机制”基层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三长制”工作,充分发挥“三长”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群众家中话家常、问冷暖,将党的惠农富农政策讲全讲细讲透,鼓励群众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和劳动致富的信心。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主动认领“微心愿”,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解决好群众“天大的小事”,真正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