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上海智慧党建网)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崇明区新村乡党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三功融合”由点到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
下足领航基本功,厚植治理“新沃土”
横向筑网夯实组织体系。探索“党建+网格”治理模式,以“一张网格管治理”为切入点,在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实区域“叶脉工程”,建立“22+X”的网格体系,将全乡划分为20余个治理微网格,辖区内冠华、正大等企业作为网格延伸点,每个网格成立党支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便民活动,将党建引领注入乡村治理重点领域。
纵向夯基健全工作机制。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原则,将综治、综合执法队、市场监管、公安纳入“一张网”,改被动管理为超前服务,“一格+N员”统一处置网格内事务。乡党委、政府建立乡领导插村指导和村干部包组联系制度,选派机关事业党员干部担任村民小组“第二组长”,返聘优秀村老书记担任乡村治理指导员。开展“第二组长·邻聚力”活动,依托周四“民情恳谈”机制,为乡村治理畅通民情通道、充实治理力量。
轴向赋能凝聚治理势能。整合辖区资源,实现多元共治。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行基层治理“一网统管”,为民服务“一网多元”。通过凝聚“第二组长”、“第二书记”开展困难帮扶、网格议事、文娱辅导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敲门行动”,对群众反映集中的急难愁盼诉求及时研判解决。持续深化“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开展无违建示范村、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等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积极引导多元主体深度融入基层服务和治理,为乡村治理赋能。
淬炼治理绣花功,“绣”出乡村“幸福花”
聚焦移风易俗,把握“德治”切入点。坚持以提升乡风文明为重点,开展“稻香新风”移风易俗行动,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创先争优、见义勇为等纳入村规民约。同时,鼓励村民“亮家训、晒家规、传家风”,积极加入“一老一小”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厚植农村邻里文化,涵养良好家风,紧密邻里关系,促进乡村文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聚焦平安社区,站稳“法治”落脚点。立足平安社区建设,筑牢平安防护网。乡平安办、文明办、派出所以村民小组为工作单元,定期开展防诈反诈、安全隐患防范、一盔一带、文明养宠等专题宣讲。同时,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村级治安联防队,配合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平安建设水平实现有效提升;选拔本乡机关中法律相关专业人员,积极探索新媒体普法手段。
聚焦数字平台,用好“数治”支撑点。结合基层治理需求,把握“智能+”契机,开展新村乡数字乡村项目建设。围绕为老服务、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内容建设多渠道、全过程的发现机制,扎实推进“一网通管”应用场景建设。建立“一户一档”数据库,系统开通多个可同步录入端口(包括手机APP),既与一网通管平台联通,同时也可以独网运行,可直观便捷展示全乡垃圾分类等情况,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提升基层强筋功,构建百姓“温暖家”
做细“清单制”,基层治理“添活力”。新村乡党委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细化为5份清单,定期完善更新,规范清单操作流程,以制度化、规范化赋能乡村治理。实行“一门式办公、敞开式服务”工作机制。优化村级事务公开机制,建立“阳光村务”线上新型公开平台,推行“五分钟服务圈”,形成减轻基层组织负担、保障农民权益、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的有效形式。
做实“第二书记”,构筑治理“同心圆”。依托村企联建,各村10多家企业结对共建,企业选派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二书记”。“第二组长”与“第二书记”主动对接、联动互补,积极推动构建“地企联动”协同发展模式,举办“书记访谈”“乡村夜话”等活动,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成功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个,帮扶困难群众150余户。
做深“稻香家”,形成治理“新样板”。新村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家门口产业”“家门口服务”“家门口治理”,构建“家门口”组织体系,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因地制宜探索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优质大米、绿色菌菇等乡村特色产业。整合辖区服务力量,开展“稻香集市”活动,逐步扩大便民服务受益面和影响力。同时,推广家门口的“小微”服务,深化微日托、微助餐、微健康、微顾问、微社交、微生活等项目,构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