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在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享受着青山绿水的恩赐,伴随着鸟语、虫鸣、蛙声、犬吠、喵喵声及孩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与大自然共同编织着和谐共生的旋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许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岁月”,愿以青春之我,书写青春之华章,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大山里的青春回响
时光在挥手告别的瞬间闪烁而过,这个名为“隔界村”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继寒假之后,暑假我再度踏访普洱市墨江县隔界村。连绵起伏的群山被轻纱似的雾气缠绕,雨水不断滋润着大地;山路盘曲蜿蜒,漫水路段、多处塌方的痕迹和泥土淤积使得此行路途波折,尽管如此,并未阻挡我前行的步伐。云卷云舒之间,峰顶近在咫尺,风来风往轻柔拂过面庞,满目皆是盎然绿意,处处显露出生机勃勃。
隔界村风光一瞥
防汛构筑安全屏障
多雨的季节村上须防汛保安全。24小时值守、巡查,“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防汛应急响应措施,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我参加了村上脱贫户住房安全保障“回头看”培训视频会议,会中明确了危房评定措施等内容,深感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决心。
参与培训视频会议
发展点亮革新技能
在村委会会议室,为期五天的中药材种植员技能培训已近尾声。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禁毒防艾、消防知识、药材概念、栽培特点、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既有教室里的理论授课,也有田间地头的实地教学,更有一对一的考核与现场认定。这一幕幕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提升村民技能、赋能乡村振兴的决心与力度。
围观中草药材种植田地教学
脱贫监测心连农户
期间,我还跟随驻村干部了解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入访“麻栗树”时,脱贫致富带头人阮组长家的屋顶上“长”满了白色、灰色、花色系的肥硕鸽子,院子旁围栏里多了几只鹅,这些鸽子与鹅,全是阮家12岁的儿子养的。从一开始养四五只到如今的四十多只鸽子、把鸽子蛋放到母鸡窝里孵化……展现了一名小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真知。
村下小组的八户人家我们逐一家访,割胶,种植玉米、茶叶、蔬菜,养殖猪、牛、羊、鱼,采摘出售茶叶、蜂蜜、竹笋、野生菌,外出务工,护林、消防……根据所从事的公益岗和政府补贴情况等对各家进行分类,协助采集、核对、确认脱贫农户收入,统计分析收支,为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监测返贫对象以便及时调整帮扶措施。
确认脱贫农户收入
辅导学生树立梦想
山中天气多变,晴空突然转为阴雨。我怀揣着一份温馨的任务快速前往阮妹妹家中,即将步入初中三年级的她,正处在人生的一个新起点。经过简短的寒暄,我们开始了轻松的互动,阮妹妹逐渐放下了初见的腼腆,在说笑间表达了自己的梦想,计划用PPT展示“我的理想高中”。我们讨论如何罗列提纲、收集理想学校的素材,从内容、逻辑、视觉、演说等维度制作一个精彩的演示。这份PPT不仅是一份作业,更是她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正如这场雨,虽来得突然,却能带来生机与清新。我们在雨中告别,阮妹妹的笑容中藏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心中涌动着感慨:在山中多变的日子里,即使是一场简单的辅导,也能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美好记忆。
传递知识的专注时刻
临别感怀家宴温情
杨家大妈是村医的老伴,他们夫妇总是面带微笑,勤劳而又和蔼。带着事先备好的食材来到杨家,我亲自下厨,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杨大妈的眼睛做了手术,戴着墨镜笑容依旧灿烂。我烧制了几道家常菜,用杨大爹从山里采来的鸡枞、甜竹笋,还有新鲜猪肉打造了一场“家宴”。团山的老叔来得恰到好处,我们六人团团围坐在小院里的圆桌旁准备用餐时,屋内窗帘摆动透露出一只猫的踪迹,转眼间,一只灰白相间的小野猫被杨大爹提了出来,落地后“喵喵”叫着,窜到桌底抬着水汪汪的眼睛讨食。山中的流浪猫总能准时嗅到饭香,穿梭于桌下和矮凳之间。村民们不驱赶它们,反而会不时扔些肉块和鱼给它们。这次探望杨大妈以及在杨家下厨的经历,增进了我与村民的情感链接,山里人家的淳朴与热情滋养了我的心灵,村民包容、喂食山中流浪猫的行为体现了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灶台上的交响曲
青春约定展望未来
这次社会实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多层面意义。在隔界村的变迁中,我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涉及民生福祉、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个层面。我懂得了如何细致倾听村民的声音、全情投入乡村建设、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经历加深了我对于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与责任的认知。我们理当发扬“主动迎接挑战”的精神,深入基层、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以“立志要高、起步要低”的态度,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日常点滴做起,加强学习,提升本领,在未来以多元的知识技能、饱满的热情、务实的行动,将青春智慧播撒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之中。
李思瑶(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