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基层党建

贵州黔南州:“一建强三引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时间:2024-09-09 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贵州黔南州深刻践行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理念,围绕“四好社区·幸福家园”党建品牌创建,以“一建强三引领”为抓手,打造“党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基层治理新样板,不断强化城市社区便民安民利民功能,推动城市服务供给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居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游购娱乐”等方面服务需求,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背景起因

  黔南州共辖12个县(市)、22个街道、167个城市社区,城区常驻人口约129.37万人,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几乎翻了一倍,但从城市规模来看,仍属典型的“小县城”。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就业吸纳能力的不断增强,加之实施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老市民”“新市民”各种生活理念交织融合,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给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单纯“管事”被动“理事”与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本质不相适应;街道社区“小马拉大车”的现状与城市各行业各领域“条块结合”的要求不相适应;城市“行政化”为主的公共服务供给与不同社区不同类型居民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三个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党建引领驱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正是一味“祛病良药”。

  二、做法与经过

  (一)建强组织体系夯实“治基础”,把社区党组织变成治理“总引擎”。一是调整优化社区“管辖圈”。按照1000户(3000人)—3000户(1万人)标准,聚焦超过1万人口以上重点社区,抓好社区优化,科学管辖范围,推动社区从158个优化设置为170个,从根源上解决社区“管得宽、管不到”的问题。二是选优配强社区“管事人”。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化选聘,工作者规模从1256人增长至1812人,年龄和学历实现“一降一升”。创新探索“异地跟岗”机制,累计选派4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广州跟岗锻炼、7人跨州交流学习,履职能力长足提升。建好用好“一县一社区学院(实训基地)”,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全覆盖培训。三是分类建强社区“后援队”。创新“三型分类”,由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明责”,在职党员依托“三亮一创”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文明创建;社区党员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中心户、兼任联户长等方式服务邻里;离退休党员进驻“老党员工作室”,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服务。

  (二)引领资源聚合扩大“帮帮队”,把社区生活圈变成共建“朋友圈”。一是以共驻共建“聚力”。创新以兼职委员制为统揽,联部门解难题、联行业优服务、联资源助发展“一兼三联”有效做法,吸纳职能部门党员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落实双向协商、双向帮办、双向评议、双向报告,推动兼职委员帮助解决各类问题。二是以群团搭桥“连心”。着眼职责融入,厘清工青妇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职责任务。着眼阵地融入,推动群团组织向社区延伸,建立职工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510个,实现社区全覆盖。三是以社会协作“集智”。推广“社区后援团”做法,吸纳高校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商圈商户代表等“有智之士”加入,围绕文化营造、服务业态、集体经济等重点为社区“献智”,创造性提出“物业红管家”“职业经理人”“社办物业”等一批“金点子”,有效帮助社区补齐服务短板。

  (三)引领治力下沉集中“解难题”,把社区生活圈变成共治“工作圈”。一是建立“吹哨报到”机制,推动“我要去帮忙”在社区见行见效。围绕部门推诿的事、联动的事、职能空白的事,组织管理、执法、服务等职能部门共商共议,对街道“吹哨”情形、部门“报到”责任一一明确,用好街道对部门报到成效评价,推动职能部门养成“闻哨”而动、接诉即办、全程追踪的“肌肉反射”。二是用好“一网统管”平台,推动“数据多跑腿”在社区联通升效。实施“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工程,打造“贵人家园”综合服务端,提供政策找企、就业、金融、特产商城、消费积分等利企便民功能;入驻“中国贵州”APP,搭建服务导览、查询矩阵以及无障碍适老化专区,把事项办理从“桌面”搬到“指尖”。三是延伸“协商民主”触角,推动“请你来商量”在社区落地达效。拓展“请你来商量”机制内涵,通过“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厂区协商”“银企协商”“政企协商”,约请职能部门、街区商户、业主、企业和社会组织、银行、通讯等各类主体共商共议,为各利益方“坐下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沟通平台。

  (四)引领服务配套提升“有质感”,把社区生活圈变成共享“幸福圈”。一是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建好党群服务阵地。全面实行3类资产资源+1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N个网格党群服务点“3+1+N”模式,通过县级统、街道管、社区用,推动闲置国有资产、社会闲置资源、社区配套用房用于党群服务阵地配建,22个街道中心面积达1000㎡以上,109个社区中心面积达每百户30㎡标准。围绕场所标识、服务内容、办事流程、管理制度、要素保障“五统一”制定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标准,规范阵地建设运行。二是聚焦特殊群体需求,抓好特色服务供给。创新探索以党群服务阵地为载体,搭载养老、托幼、社交等N种特色服务的“1+N”社区服务模式,通过“一社区一服务品牌”创建,强化日间照料、公共食堂、托幼托管等特色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构筑居民精神堡垒,抓好文明新风培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发挥“双报到”平台整合作用,持续抓实“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黔南”,扎实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婚育服务进万家”、文明校园创建等群众性主题活动,不断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三、工作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黔南州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测评排名长期保持全省前列,先后有6个社区典型案例获得中组部推荐,48个社区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国家级26个),43名社区工作者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国家级3个),34个社区被授予全州首批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星级社区,党建引领成为“四好社区、幸福家园”有力支撑。

  (一)各级组织从“被动理事”变成“主动作为”,实现“组织引领好”。聚焦县(市)——街道——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围绕“干什么、怎么干”,为组织体系赋责明责。县级出台“党员积分管理”“星级物业”“物业试用期”等10余项工作机制;街道统筹社区事项同比下降42%,70%以上街道干部下沉服务;社区发动4.8万余名在职党员、1.6万余名社区党员、400余名离退休党员参与志愿服务,“15分钟社区生活圈”整体效应持续提升。

  (二)各类主体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协同联动”,实现“共建合力好”。注重从单位、行业以及社会多方共驻共建的角度出发,横向连接职能部门、两新组织、专家人才等,明确115名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627名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354名“社区后援团”骨干,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形成资源一起用、问题一起管、服务一起上的“攻守同盟”。

  (三)各种问题从“不管不问”变成了“民呼我应”,实现“治理成效好”。聚焦“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好“吹哨报到”“一网统管”“请你来商量”等共治平台,把各类主体调动起来、共商共管,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事项办结率超过98%,回访满意度超过99%,职责清晰、多元参与、智能高效、立抓立办的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四)各个社区从“行政办公”变成了“靠前服务”,实现“服务质效好”。一改居民“找上门”的工作模式,围绕居民需求,通过对上找项目、找支持,对下找资源、找合作,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公共食堂、托幼托管机构、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等配建比从“一无所有”分别提升至37.72%、49.1%、47.31%、55.1%,切实把社区建成居民看得见、用得上、喜欢来的综合性服务阵地。

  四、经验启示

  (一)抓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基础保障是盘活各类资源。实践证明,中小型城市由于财政投入有限,要想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必须聚焦现有能用的资源力量,通过多层级帮助盘活,不断“变废为宝”“聚合力量”,作为提升城市服务供给能力的基础保障,形成“1+1>2”的效果。

  (二)抓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关键支撑是完善服务功能。实践证明,传统行政化服务在如今“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难有立足之地,必须立足“社区类型多、居民结构杂”特点,通过“一社区一服务品牌”创建,抓好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新市民等居民分类服务,提升社区个性化服务水平。

  (三)抓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强化党建引领。实践证明,要想有效有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必须以党建引领来驱动各种力量、各方主体、各类资源融入参与,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党员发挥作用,“唱好群英会”“打好组合拳”,精准回应基层所需、居民所盼。

  信息来源:黔南州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黔南州委党建办

  二审:刘相

  三审:李良旭

  编辑:彭珺瑞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zzjs/jcdj/20240909/20240909_7691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