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发展

“行走”的思政课

时间:2024-09-02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思政课的灵魂与生命力在哪儿?

  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在路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让青年行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镇街社区,于实践中寻得思政答案。

  “行”在路上,“走”进内心。一堂堂思政课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在指尖屏幕、田间地头开讲,“我说你听”的传统思政课模式正悄然改变。

  青年“观”思政

  ——组建“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组,让学生在采访中感悟榜样的力量

  

  走进傅强的办公室,只见他在书堆背后奋笔疾书。这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组成员吴永妃对傅强的第一印象。

  2021年3月,还是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的吴永妃去采访“重庆十大影响力公益人物”傅强。

  听闻来意,傅强笑着站起身,步履蹒跚地走上前,用手指比划出“3”的形状,说道:“我这一辈子,主要围绕3件事在转,一是残疾人事业,二是少数民族工作,三是公益事业。”

  紧接着,傅强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翻阅,视线定格在一张照片上——他拥抱着两名小朋友,小朋友怀里抱着玩偶,笑容腼腆。

  “这是我去大凉山给孩子们送‘温暖包’时拍摄的照片。”傅强反复抚摸着照片,回忆当时的情形。

  大凉山地处川滇交界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山高气寒,发展受限。

  那时的大凉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得知情况后,傅强组织志愿者队伍,驱车16个小时,深入大凉山,为孩子们送去装有生活、学习用品的“温暖包”。

  “那些孩子拿到一支新铅笔、一本新书,虽没言语,但眼神里透出的全是喜爱。”这种“温暖与酸涩”让傅强深深动容,从此对大凉山有了一份特殊的牵挂,“我坚持每季度去一次大凉山,风雨无阻”。

  3岁那年就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的傅强,长期行进大凉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公益之路是无止境的,唯有用心去做,才能将爱传承、将爱传递。”傅强说,“我希望在这条无止境的路上尽一份力。”

  “我也要尽我所能,为公益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吴永妃在心里下定决心。这份不自觉形成的“决心”,恰是“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的意义所在。

  “‘百年百人’是我们给2019级本科生上的最重要的一堂思政课,项目组师生足迹遍布川渝38个市、区、县,行程超2000多公里。”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指导教师李娴说。

  抗日战争老兵李祥明、抗美援朝老兵高飞、脱贫攻坚基层干部敖晓刚……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全体本科生组成“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组,实地探访、深入挖掘近百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在聆听讲述、查找史料等“沉浸式”思政教育中感悟榜样的力量、传承真理的火炬。

  “我们看见、我们传承,我们记录着这一切,我们终会向世界传播这份初心与信仰。”吴永妃眼里闪烁的那道光芒炙热而滚烫。

  青年“话”思政

  ——组建“清廉·青年说”宣讲团,让学生在讲述中感受中华文化蕴含的廉洁底色

  在长江涪陵段水下40米处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有两条石鱼。古人发现,石鱼露出水面后的次年往往是丰收之年,遂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

  其实,这里面还有熠熠生辉的清廉故事。

  “‘今岁鱼石呈祥,得以见丰年’,这是关于涪州清官吴革的故事。”今年3月31日,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学生、“清廉·青年说”宣讲团成员郑皓天的讲解,随江水起落、回荡,道出了白鹤梁背后的清廉故事。

  “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固可近不可远。余牧是邦久矣,今岁鱼石呈祥,得以见丰年,而知民之不远也。”题刻上寥寥数语,表达了吴革为民所想、办民所需、一生清廉的家国情怀。

  隔着厚重的玻璃,郑皓天将手放在题刻前,郑重地抚了抚。

  “来之前,我不知道这里竟记录了如此多的清廉故事。”望着满壁有关清廉的题刻,郑皓天和“清廉·青年说”宣讲团的其他成员感到震撼不已。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题刻本身。”在团队拍摄过程中,郑皓天偶遇了一对前来参观的父女。女孩一直搂着爸爸的脖子,重复着“好漂亮、好神奇”等词汇,父亲则驻留在“水下碑林”,一条一条地向女孩耐心讲解着。

  这时,女孩转头看向父亲,稚嫩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色:“爸爸,我以后也要成为这样一位好人。”

  “我很难形容当时的感觉,鼻头猛地一酸,就像是突然窥探到这一方清廉天地的价值,也在一瞬间清晰地认识到‘清廉·青年说’宣讲团的意义所在。”忆及此,郑皓天感慨万分。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只是“清廉·青年说”宣讲团前行的其中一站。宣讲团成员带着思考去遇见,将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全都融入话语之中,共同赋予“清廉·青年说”宣讲团意义。

  “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红色文化,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鲜活的时代人物和廉洁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廉洁底色,促使他们去思考‘清廉’与‘青年’之间的关系。”“清廉·青年说”宣讲团带队老师李晶介绍。

  如今,廉洁文化在“清廉·青年说”宣讲团成员中变得可观、可触、可感。他们在看、听、说中逐渐对廉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将此传播给更多人。

  青年“践”思政

  ——组建“数字新农人”团队,让学生在热火朝天的田间地头上好思政课

  

  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有这么一群“数字新农人”,他们在田地间洒下青春的汗水,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完成了一堂在乡村沃土的思政课。

  “您好,我们是‘数字新农人’团队。”2023年12月9日,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握着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孝前的手,队长李润楷自信地介绍着。

  “我们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用数字技术来服务大家。”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李润楷和团队成员结合前期收集到的资料,为集体村的宣传确定了方向——沱茶。

  李润楷观察敏锐,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但谁能想到,一年前他还是个“愣头小子”。

  “刚开始,我只会‘纸上谈兵’,常与实际情况不符。”此前,李润楷参与的与乡村有关的项目,被老师指出“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与乡村发展现状”。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想亲眼看看现在的乡村究竟是何种模样。”李润楷说。

  随即,李润楷向学院汇报了组建“数字新农人”的初步想法,得到了学院的肯定和支持,“数字新农人”团队得以迅速壮大。自团队建立后,250余天的寻觅、310多公里的跋涉、10余次的乡村实地调研,李润楷执着地找寻着那份答案,“如今,也算得上窥见了乡村发展的一角”。

  行走在集体村的青石板小路上,“数字新农人”团队来到重庆山语溢香茶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入眼是漫山茶田,茶田后方,是一栋四四方方的建筑——沱茶博物馆。看见博物馆,李润楷眼睛一亮。

  “这座沱茶博物馆,可以作为切入点。”李润楷与团队成员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用Vlog的形式,从青年的视角看集体村的沱茶产业,介绍沱茶的发展。”

  “还可以使用双语模式。”团队成员沈琪蕊建议道,“茶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外国人也非常感兴趣。”

  最终,团队拍摄的关于沱茶的双语视频在多平台上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思政教育,从不止于一堂讲台上的课程。“数字新农人”团队将青春播洒在乡村振兴征程上的做法与成效,就是对思政小课堂如何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最好回答,“数字新农人”团队获2023年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表彰团队,入选重庆市第七期“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

  “积极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担当意识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这是学院党委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的意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韧说。

  “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组、“清廉·青年说”宣讲团、“数字新农人”团队是重庆市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缩影。截至目前,重庆市共打造思政课名师课堂200余个;建设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1个、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3个。《红岩故事展演》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7494.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