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8月1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20名首届“全国医务名匠”选树宣传名单,其中,重塑“钢筋铁骨”的骨科“圣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健入选。
深耕骨科36年,张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肩扛技术大拿、智囊高参、医学名师、人大代表等“多重身份”,既守大医精诚,也展大匠风范,更成育人大师,展现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工匠五力”,争当不负人民、不负国家的“医务名匠”。
匠心为民,“引领力”超群
精于匠技,引领行业革新的“领头雁”。张健于2020年入选“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既是技术前沿的“一面旗”,带领临床团队攻关股骨头坏死基础研究、骨科疑难疾病诊疗、关节外科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医疗资源统筹等行业发展难题;也是凝心聚力的“一团火”,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率先垂范的责任担当,成为团队敬仰的“精神标杆”。
为民发声,引领行业风向的“瞭望者”。作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言献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聚焦“行业要情”,建议制定成体细胞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伦理准则,规范产业健康发展;紧盯“民之关切”,建议完善细胞治疗技术管理政策体系,建立临床治疗用细胞的标准规程,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监督护廉,引领行业正气的“吹哨人”。作为重庆市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第二届特约监察员,多次奔赴酉阳等地送去“技术新风”,开展义诊活动温暖基层民众,同时也坚守监督岗位送去“医疗清风”,严于律己做到5年来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或其他不良事件,严于尽责参加国家监察委员会组织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专项工作,助力卫生相关领域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匠行不怠,“实践力”持久
择一业、精一技,实践经验丰富。“量与质”双升,张健已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3000余例,医技专长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担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破与立”并举,“破”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手术并发症高、麻醉/感染风险大、住院/康复周期长等临床难题、疑难杂症,“立”团队协作、术前评估、术中操作等新举措、新范式;“快与精”同步,创下了国内领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皮肤切开至缝合完成)手术时长纪录19分20秒,较国外平均40分钟的手术用时提速超50%,获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
填空白、开先河,实践水平高超。除旧向新,展现领先之“技”,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单次麻醉下双侧髋、膝共四个关节的置换手术,为终末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福音,解决传统分批次手术带来的费用贵、风险高等弊端;从0向1,展现独到之“技”,对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关节置换术,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基于“克氏针+张力带”的股骨大转子固定技术,填补了领域内缺乏高效便捷固定方式的空白,增强骨结构稳定性,为患者降低疼痛、减负“髋”心。
知无涯、行无止,实践范围广泛。理实结合,做终身的“学习者”,除了关节外科专业医疗技术外,广泛学习统筹规划学理论,并学以致用依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安排手术顺序,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实现安全、效率、经济等方面最大化;广获认可,做被需要的“发光者”,在“一带一路”沿线人工关节置换培训班上深受外籍医生点赞好评。
锤炼匠新,“创新力”攀高
直面难题,无惧创新之“辛”。张健具备敏锐的创新“嗅觉”,擅长以骨关节疾病关键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长远眼光和深刻见地挖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科研创新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促进科研发现转化惠及临床。例如基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表现,开展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方案研究。
勇于开拓,聚合创新之“芯”。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以及深厚的学术积累都是张健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金刚钻”,他凝聚团队向心力与向新力,围绕股骨头坏死的分子生物学发展机制相关科研创新成果数量国际领先;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DGCR5通过编码多肽RIP加重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子机制,并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在生物医学领域高影响力Cell系列期刊Cell Rep(中科院一区)上发表。这些科研成果为股骨头坏死的潜在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疾病治疗靶标开发带来了可靠参考,有助于完善保髋治疗方式进而造福患者,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躬耕不辍,赋能创新之“兴”。在科研创新道路上,张健秉承工匠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科技论文7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0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和省部级面上项目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精于匠质,“攻关力”强韧
聚焦关键处,攻关重大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攻关项目(重大)“超声关节炎治疗仪的基层示范运用”,在重庆市多个医疗中心大规模纳入超过2000名患者进行分组、干预、随访,聚焦骨关节炎的症状缓解和软骨修复两大关键问题,成功制定聚焦超声操作流程并在本地区广泛推广应用,达成群众基础强、受益范围广、市场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项目效果。
聚焦瓶颈处,攻关技术难题。围术期管理长期受制于骨关节外科患者年龄大、卧床时间长、合并症多等现实情况,针对这一“卡脖子”难题,张健打破壁垒、集合众智,联合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药学部围绕“加速康复外科(ERAS)”组建高标准医学团队,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分工合作,通过各阶段精细化管理、协作、干预、评估,显著提升了骨关节患者疗效、安全性与满意度,目前逐步形成一支在全国水平领先的骨关节ERAS团队,并受到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聚焦需求处,攻关技术高点。张健将技术难题“短板”变成团队协作“跳板”,并挑战超高龄关节置换“天花板”,带领团队成功为一位104岁骨折老人完成了股骨头置换术,助其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站立。
担当匠师,“传承力”不息
传授医技——以手中之“术”,滋养育人之“树”。作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视梳理问题、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并在临床工作中向学生和青年医师倾囊相授。
传播知识——以广博之“智”,提升育人之“质”。参编国家级“5+3”临床医学教材《运动系统疾病(人卫版)》及其配套教材,副主译《髋关节重建的直接前方入路》,参编《骨科学总论》等教材。每年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各层次学生的外科学骨科部分的理论教学、病例讨论、临床查房、学生带教等任务。
传承精神——以工匠之“心”,培育医者之“星”。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致力于培养具有“哲学的理性、人文的慈悲、科学的实证、技术的精进”的高水平医生科学家。目前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指导学生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份;2008年获得“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传递能量——以智能之“进”,赋能发展之“劲”。积极参与推动医疗行业知识的智能化,促进专业知识与智能工具融合: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骨肿瘤组织病理学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证实其对骨肿瘤侵袭性的鉴别能力达到了高级专家水平,为人工智能辅助骨肿瘤诊断应用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加快骨肿瘤诊断人工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