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芜湖港。(资料图片)
盛夏的中国,涌动着改革的热潮。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百舸争流,改革者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安徽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让改革之“花”在江淮大地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把准改革正确方向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2013年12月,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地方层面,省市县全面深化改革机构也随之逐一亮相,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形成。
新时代以来安徽的各项改革,正是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推动的。
全面深化改革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健全了党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拧紧压实了全面深化改革主体责任。
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首要在把方向——
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确立为省委深改委“第一议题”制度;
在全国率先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印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若干规定》;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决定》;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在抓重点——
着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卡点,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放权松绑“最强大脑”,赋能生产力向“新”;
针对“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推出编制周转池制度,实现了机构编制“瘦身”和“健身”的结合;
聚焦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接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属国资国企持续“强筋壮骨”。
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
自成立以来,省委深改委(组)既当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项目部”,又当统筹谋划全省改革的“指挥部”,通过50多次会议的召开,审议330多项议题,确定15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300多项制度举措,推动安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
打出更多改革“安徽品牌”
改革,既要对标中央讲好“普通话”,也要立足本地讲好“安徽话”。
近年来,在省委领导下,安徽持续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靠改革抢抓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因地制宜,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的态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
纵观安徽16座城市,“强省会战略”培育出合肥这样的明星城市,提升了安徽在全国的能见度。然而,也有声音认为:强者恒强的经济规律下,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会不会因此越拉越大?
发展之问,就是改革所向。省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治理效能。
聚焦做强中心城市与促进区域均衡协调,一场以“振兴”为名的改革,采用“兵团式、阵地战”的创新打法,在安徽经济发展水平现在相对偏低的皖北地区展开。
这场改革,以专班建制,打破过去产业发展纵向层级较多、横向协同不快不畅的弊端,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密集注入政策、项目、技术、资金、人才。
数据显示:去年,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8%,与全省增速持平,“十三五”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发展步伐,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在精心谋划安徽改革“特色动作”的过程中,省委始终坚持以系统集成思维激发改革合力。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某个领域或某几个方面的改革,这需依靠省委统一思想认识,打破部门藩篱,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今年,安徽在4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在全省部署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从“你向我证明”到“我为你证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改变过去各管一摊的局面,通过打通数据接口等方式,实现管理模式重构。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信念如火,气势如虹。
坚守改革为民立场
“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还是闽东二百七十万的人民?”
35年前,福建宁德有干部违法违纪占地建房,针对有人提出查处牵涉面大的情况,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曾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愿意得罪谁”,拷问的是改革在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的“两难”“多难”矛盾中,坚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改革,免不了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之难,也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尤其是新时代的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改革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加以谋划和推进。
医疗改革,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世界难题,中国何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成为党领导下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鲜明特征。
在安徽,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题、开展。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那么,如何找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换算公式、变现通道,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改革释放的红利?
10多年来,分别位于新安江上下游的安徽和浙江两省,着力破解流域整体性与管辖权分割的矛盾,开展起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目前已在全国20个流域推广。
这一被称为“新安江模式”的改革,现在已进入第四轮试点,其间不断迭代升级,从单纯资金补偿,迈向多领域合作,推动两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
这些正在江淮大地火热上演的实践说明:党领导下的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的氛围,因而也就愈发浓厚。
正如发展中碰到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的“阵痛”,也要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去平复。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民心所向,大道无垠。
开辟向海图强新航道
7月17日晚,大众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ID.与众在合肥正式宣布上市。不到一年前,在距大众汽车集团总部不远的德国哥廷根,一家皖企也举办了一场产品下线仪式。去年9月16日,国轩高科哥廷根工厂首款电池下线,开启了企业规模化进军欧洲市场的步伐。
一年内两场活动,分别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上演,见证着安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内陆省份在不断开放中实现的精彩“蝶变”。
曾几何时,囿于内陆省份的“身份意识”,一些人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谋事创业跳不出“一亩三分地”,主动走出去、提高开放能级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够强。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前提是思想上足够解放,理念上敢于突破。跳出安徽看安徽,省委鲜明提出要破除“重内轻外、自我循环”的封闭观念,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向海而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安徽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不仅承接了来自先发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以长三角为桥头堡,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
“一带一路”是安徽出海的重要航道。这两年,安徽省经贸代表团多次到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先进光伏等安徽新兴优势产业抢滩新市场。今年上半年,安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8%,占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值50.2%。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年多来,累计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推广,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带动安徽外贸进入全国前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理念一新,处处皆是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让不沿边、不靠海的安徽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
把握重大机遇,敢于扬帆远航,安徽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充分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等平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不断驶入世界经济的开阔水域。
凭海临风,海天壮阔。中流击水,奋楫者胜。
将改革进行到底
再宏伟的蓝图,再美好的愿景,不抓落实只能是“空中楼阁”。
回望来路,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是靠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展望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靠真抓实干、敢闯敢试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安徽党员干部使命在肩。
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省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去年以来,省委认真落实“四下基层”要求,建立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机制,把办公桌“摆”到一线,对市县和有关企业的重大事项提级督办、顶格协调,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突出问题。
在省委常委会示范带动下,各市县均建立相应的现场办公机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充分发挥抓改革的关键作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躬身入局之姿,破解改革难题,凝聚发展合力。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在安徽落地落实,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段时间以来,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温差”的话题,引发人们热议。这背后,既折射出当前发展的堵点,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安徽坚持久久为功深化改革,着力在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从动态实施民生工程,到推行10项“暖民心”行动,从省领导深入基层大接访,到省委创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一年接着一年干的接续发力,孜孜以求的正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
敢闯敢干,安徽人素有不怕难、不惧险的拼劲与闯劲。看准了的事,“贴着身家性命”也要干。小岗村响起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傻子瓜子突破个体私营经济的禁区,靠的正是敢为人先的精气神。
改革推进到现在,依然离不开大胆闯、大胆试的胆识与魄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落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林长制改革、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蹚出路子。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上下同欲者胜,万众一心者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业,一路前行、一路突破、永无止境。
循河而下,必至于海。乘风直上,长空万里。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东风”,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苦干实干、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