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它的家,在青海湖——蓝蓝的湖水,高寒,又有盐碱;它的故乡是黄河——也许是对故乡的怀恋,也许是血脉里早已习惯了跋涉,每年,它都要逆流而上,去延续生命的传奇……”当沙柳花在青海湖畔迎风绽放,青海湖裸鲤也开始洄游。作为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在近20年来得到大幅回升——这是一条鱼的故事,也是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因此,我们要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
孔子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在强调敬畏自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规则;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节约资源,追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取用有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体现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夯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深厚文化根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使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矛盾十分尖锐地呈现出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决不重复西方工业文明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发展模式,而要走出一条将人与自然当作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一种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的期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华文明自诞生伊始,就有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博大胸襟和深厚智慧,人民期盼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追求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所想、所盼、所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每逢青海湖裸鲤洄游旺季,各族群众,各方游客,在观鱼放流中体验自然,感悟生命,传播理念,共享生态文明——这也印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